学生科创开始体验科学之美

2016-08-19信息快讯网

 

闭幕式上,青年学子们捧起科技创新未来之星。本报记者叶辰亮摄

在第31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的作品公开展示现场,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高二学生蒋嵘的展台上,没有花哨的作品呈现,展示的只是一整版艰涩难懂的数学演算过程。这样一篇纯理论研究 《分块矩阵Drazin逆的表示》,在昨天闭幕的第31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上,摘得了大赛最高奖“中国科协主席奖”,全国仅3人获此殊荣。

本届大赛共评出青少年创新项目一等奖56项、二等奖133项、三等奖157项。记者采访中发现,与以往更偏重做一些实用性项目相比,如今的学生科创开始注重体验纯粹的科学之美。

纯理论研究考验定力和平常心

蒋嵘做的是线性代数计算方面的课题,对美国数学家德拉津上世纪50年代提出的“Drazin逆”进行部分推进,以一种算法的形式呈现出来。

“我的课题是从解二阶线性微分方程开始的,在解方程过程中牵涉到矩阵,从中发现问题,为此我自学了线性代数。”从小就对数学感兴趣的蒋嵘,进入高中后,每天会拿出一两小时钻研数学,为了这个课题他足足花了两三个月时间,最后完成一篇十几页A4纸的论文。

“理论研究是一条寂寞长路,但有了兴趣和定力,就可以赶走寂寞。”这个有点内敛的大男孩说。

“与竞赛生不同,他没有把精力过多地投入到钻研解题技巧上,而是着眼于思维品质的提升。”在华东师大二附中数学教师汪健看来,评判一个学生数学能力和思维品质的重要指标,就是看他能不能发现和提出合适的问题。

“蒋嵘的项目是纯粹的数学理论,做得很扎实。”西北工业大学李铁虎教授今年第10次担任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评委,对蒋嵘的研究给予积极评价。在专家看来,这样的纯理论研究尤为可贵,因为基础研究出成果慢,考验的是定力和平常心。蒋嵘成为今年“中国科协主席奖”的3名获奖者之一,体现了大赛倡导原创、鼓励理论研究的用意,也是为了鼓励学生多参与到基础学科的研究中来。

科创大赛塑造学生的创造力

“这几年,我越来越强烈地感受到,不少学生做研究开始变得不那么功利,就是为了体会纯粹的科学的美。”在大赛期间举行的“科教论坛”上,上海交大附中科技指导老师彭禹颇有感触地说。最近,他带教的一个学生用了几个月的时间完成了“非欧几何下多点等距离点集的证明”。参赛前,彭禹绞尽脑汁希望和学生一起包装下这个课题,努力把研究往实用性上靠,比如是否可用在导航或空间变形的计算上,但学生却说,“我可能是世界上第一个这样证明这道题的人,你很难说这个研究有多大用处,比赛也不一定能拿奖,这些都不是我最在意的,老师,你不觉得这个证明很美吗?”听完学生的话,彭禹才意识到,指导老师存在的意义就是帮助他们在科技创新的道路上走得更远一些。

华东师范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任友群在论坛上透露了一组数据,他的团队曾对1075名高中生进行了测量与调查,发现参加过各类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的中学生在人格特质上与普通学生以及参加学科竞赛的中学生存在显著差异,具有更强的创造性。显然,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对青少年科技创新人才的选拔功能是有效的。任友群建议,要更加重视对青少年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同时给予一流大学更大的招生自主权,将创新能力评价纳入招生考试范畴。

©2014-2025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