濮存昕之父苏民去世 父子搭档在话剧界留下佳话
北京人艺著名表演导演艺术家、濮存昕的父亲苏民,昨天凌晨于家中在睡梦中安然离世,享年89岁。苏民原名濮思洵,江苏省南京市溧水区柘塘地溪村人,自幼随父迁居北京。作为人艺建院之初的学者型艺术家的代表,苏民从上世纪40年代便致力于进步话剧运动。此后在人艺舞台上先后扮演过《雷雨》中的周萍,《蔡文姬》中的周进,《智者千虑必有一失》中的格洛莫夫,《胆剑篇》中的范蠡等角色。他与濮存昕的父子档更是话剧界的一段佳话。
父子搭档
1991年《李白》父子首次合作
《人艺往事》曾有一篇写濮存昕与父亲的文章,其标题是《有其父必有其子》。文中写道:“濮存昕红了这么多年也没有闹出什么绯闻来,真难得!我妈(著名表演艺术家金雅琴)老爱说:‘那是因为小濮像他爸爸苏民。解放前,旧社会那种糜烂的气氛里,男演员有几个不花哨的?可是人家苏民长得一表人才,却一本正经。’”
濮存昕是在北京人艺的院墙里长大的。受父亲的影响,濮存昕从小就和舞台结下了不解之缘。他曾说:“只要父亲晚上有戏,家里一下午谁也不能大声说话。父亲演戏之前不吃饭,我经常拿着饭盒去剧院给父亲送饭。” 1976年,濮存昕23岁,被空政话剧团录取,后调往北京人艺。1991年北京人艺首演经典话剧《李白》,濮存昕饰演李白,而导演正是苏民。这是父子俩首次合作。
父亲教给濮存昕“传统的力量”
很多人曾问过苏民老先生,有濮存昕这样一个功成名就的儿子是否感到骄傲?苏民淡淡地说,“我无所谓骄傲。成绩是他自己努力的结果,荣誉是他自己的。”
虽然濮存昕的表演和父亲那一代已大大不同,但他显然十分尊重那个传统。甚至在实验话剧的热闹与喧嚣中,自己也成了更年轻一代眼里的传统。这“传统的力量”或许正是濮存昕成功的秘密所在。
就像他所说,“我的气质、形象,是我40多年的经历、读的书、吃的亏表达出来的,这和我一生的经历是分不开的。”
朱军在《艺术人生》上采访苏民,让他总结一下自己的艺术人生,苏民说了八个字“严以律己,宽以待人”。
苏民的为人处世,影响着晚辈。濮存昕记得,他下乡到黑龙江时,一个月写三封家信,父亲都会帮他改好错别字,用红笔标出来指出错误,再回寄给他。也正是父亲的言传身教和督促,让濮存昕成了一个咬文嚼字、不念错别字的好演员。
南京寻根
寻回七卷家谱
捐存溧水档案馆
濮存昕的父亲苏民,原名濮思洵,江苏省南京市溧水区柘塘地溪村人,解放前参加革命,因工作需要而改名,后来就这么叫了下来。多年来,苏民一直记着自己的家乡,而濮存昕也被公认为是南京籍优秀演员中的代表。
《现代快报》曾专门跟踪报道过濮存昕和父亲寻根的故事。当年,溧水区柘塘地溪村因为濮姓人聚居颇有名气。村里有400多户人家,40%的人都姓濮。62岁的村民濮方勤一心想要续修家谱。正好这时,他收到一封来自北京的寻根信,写信的人叫濮思源,信中他问及溧水老家的情况。濮思源正是濮存昕父亲苏民的三哥。
之后的十多年,濮方勤寻遍族中前辈,还去北京拜访了苏民,得到了苏民的大力支持,最终寻回七卷家谱。考虑到家谱可能是濮氏家族最后一套孤本,苏民提议将家谱捐存于溧水档案馆收藏。 2002年1月,苏民和濮存昕一起来到溧水,将濮氏家谱捐赠给档案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