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和导师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2016-09-09信息快讯网

今年的博士毕业生小孟在校门口的橱窗前看到,3年前和他一起入学的20多个同学当中,有一半人的名字没有出现在授予博士学位的名单上。

时下,社会对高学历、高层次人才的需求旺盛,大学生的考研热情高涨,但研究生延期毕业、毕业时拿不到学位证的情况也屡见不鲜。

一方面,不少高校和院系提高了研究生毕业需要发表论文的要求。另一方面,研究生几年攻读却拿不到学位的隐忧,则成了一把悬在研究生和导师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马臻

延期拿不到学位直接原因:研究进展不顺、发不出论文

众人皆知,研究生教育比本科生教育更“高级”,但读研并非仅仅是把本科的课读得再深一点,做研究才是读研的题中之意。而把研究结果整理成学位论文并在学术期刊发表论文,是研究生毕业和获得学位的直白要求。

研究生修完规定的课程,写出学位论文,通过学位论文评审和答辩,就可以获得毕业证。但毕业的研究生不一定有学位———如果毕业时只完成了学位论文,而没有按照规定在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就不能及时拿到学位证。

如果导师认为研究生撰写的学位论文质量不达标、工作量不够,或者出现严重的学术错误且不能在短期内改正,就有权让学生延期毕业。学位论文被评审人“枪毙”抑或答辩不通过,学生也只能延期毕业。

三年制研究生读研一时要上课,读研三时开学没多久就开始找工作,来年4月就要提交学位论文送审。扣除寒假、暑假,其实真正做科研的时间并不多。在入学不到三年的时间内要做出研究,发表1-2篇学术论文,还要写一本学位论文,时间非常紧迫。

要是遇上实验做不出来、学术论文投稿后杳无音讯或者被退稿,那就更麻烦了。常常会有硕士生并非不优秀,也并非不努力,但学术论文投给高档次SCI期刊后,一直处于审稿状态,很可能无法在申请学位之前得到接收函。

考虑到不是每个学生都能在毕业前发出学术论文,曾经有人提议降低或取消发表论文的要求。但更令人担忧的问题来了:“松绑”后学生不用功怎么办? 研究生培养的质量还如何保证?

这种担忧不是空穴来风。

大多数导师都遇到过这样的研究生———读研就是为了一张文凭、一份工作。他们在做研究上缺乏激情,过多地被社团活动、实习分散了精力。即便在有发表论文要求的情况下,他们都不愿意投入科研。因此,一旦没了发表论文这一“紧箍咒”,就更管不住研究生了。

在美国一些高校,博士生没有发表论文也能毕业。但事实上,导师自有学术判断力,会严格把关。如果学生的博士论文无法达到学术水准,导师可以决定不给学生毕业。更重要的是,导师能在中途把学生的工资砍掉甚至让他们走人,因此学生一般对深造考虑得还是比较慎重,大多数时候,一旦去读,也会比较投入。但,这些在中国大学很难做到。

发表学术论文的另一层含义在于:国外一些介绍科研写作的指导书认为,如果学生做了实验、得到了有趣的发现,却没有公开发表论文,那就“差不多等同于什么都没有做”。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研究生毕业前没有整理出学术论文,毕业后也没有时间整理,留下“科研烂尾楼”,这是所有导师都不愿意看到的。

而且,研究生发表论文关系到导师晋升职称、申请项目和项目结题,也关系到所在院系的科研成绩和学科排名。有鉴于此,国内有不少高校和院系提高了研究生毕业需要发表论文的要求,比如本来要求在国内权威刊物上发表论文,而现在要求必须在SCI刊物发表论文。

早在十多年前,我在复旦大学化学系读硕士,系里“不由分说”地要求硕士生、博士生都得发表SCI论文才能毕业。几年前,我工作所在的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也开始要求研究生发表SCI论文。这也使得学风发生了改观:在办公室打游戏、看热剧的少了,暑假里做科研、写论文的多了,SCI论文的数量和质量都明显提升。这说明,头上悬着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未必是件坏事。

在坚持学术标准的同时,一些高校和院系也采取了“人性化”的做法,即规定研究生如果在毕业时没能正式发表论文,那么凭论文接收函就可以拿到学位证的复印件。如果没有接收函或者压根就没投稿,毕业后两年内凭发表的学术论文可以补拿学位证。这就给一些发表论文有困难的学生“留了一条后路”。

导师的“责任”和无奈:辛辛苦苦保研究生毕业

为了毕业,研究生就得花时间做研究、写论文,并服从导师的工作安排,这似乎是显而易见的道理。但导师在指导学生过程中有着诸多的无奈:导师本来应该把时间花在思考问题、指导科研上,但现在,需要花很多时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做学生的思想工作,有时候就像在菜场里讨价还价那样劝说学生补做实验、修改论文……

使导师困惑的,还有专业培养和研究生职业发展的矛盾。导师的任务是按照专业培养方案,把专业知识、研究技能传授给研究生,让他们得到专业训练、开展研究,最终达到毕业要求。但有很多研究生将来想从事的是和本专业毫不相干的工作,于是要花很多时间外出实习,这影响了他们对学业的投入。而这种时间投入的缺失导致学生毕业有困难的窘境,常常由导师来“买单”。

一旦导师提出让研究生延期毕业,学生就举出各种理由来求情,嘟嘟囔囔闹情绪,甚至暗示或者明示:“你不给我毕业,你以后就招不到研究生了。”有的老师为了“息事宁人”,就让学生先毕业、暂不拿学位证,或者亲自操刀替学生写论文。保研究生毕业,成了导师的“责任”和某种情况下的无奈。

我指导第一个硕士生时,让她隔一段时间把实验报告交给我,她经常说:“还在做着,应该马上能完成。”我也不好意思采取强制措施,结果她毕业时因为没发出学术论文而没有拿到学位证。还有一个博士生从别的课题组转过来后经常“神秘失踪”,也没有正常开展科研,最终肄业了。

痛定思痛,我开始对学生管得严。我让学生研一上学期在课余开展文献调研,每过十天和我讨论,进而提出研究方案。学生研一下学期开始做实验,我每过几天都会找学生讨论。一旦看到学生做科研懈怠了,就找他们谈话,有时候一谈就是两三个小时。直到研究生有能力且自觉做科研了,才开始放手让他们去做。一旦学生的英文论文被接收,我让学生一边做新的实验,一边将英文论文翻译成学位论文的相关章节,并开始构思“绪论”章节,“赶在时间的前面”。

但我也有无奈:为了确保学生能按时毕业、拿到学位证,我把学生的论文投给相对“容易”的学术期刊,为此常被嘲笑“发不出高档次论文”。有时候为了赶论文“修回”的截止日期,周末和晚上都到学校帮学生改论文、写答辩信。可有的硕士生发表一篇“够毕业”的学术论文后,科研进度明显放慢。

研究生能不能毕业、拿学位证只是“冰川浮出水面的部分”

近年来,国内很多高校正努力地朝着“世界一流大学”“国内一流大学”目标进发,一些重点高校在本科生教育方面轰轰烈烈,推出了很多新举措,投入了大量资金,也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但在研究生教育方面投入的力度似乎还不够,研究生的学风不甚理想。

事实上,一流的大学,不但需要一流的本科生教育,也离不开一流的研究生教育。研究生教育不但关乎大学的学科建设、科研水平,更是这个时代不可轻视之“重”。

在我看来,研究生能不能毕业、拿学位证,是研究生几年攻读的结果,只是“冰川浮出水面的部分”。我们更需要重视的,是“冰川沉在水下的部分”———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理念和行动。

大学管理者提出了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种种构想,比如实行“长学制”、提高研究生的生活补助、加强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和课程体系建设。

其实,有很多好做法可以大范围地推广。

我的一位同事就没有面对那些混日子的研究生的无奈。

这位老师在给大二学生讲课时,特地留出时间介绍自己的科研。课后,他把一些“科研苗子”叫到办公室:“高分低能,没有用! 你们应该做一做科研! 最近我们学校在征集本科生科创项目,要不你们来报一报?”

也许本科生一开始只是出于好奇,或者想把“某某学者”头衔写到简历里去而加入课题组,但他们慢慢尝到了甜头 (取得科研进展、发表论文、获得奖学金),就留在组里读硕士,甚至继续读博士。当外校的大四学生拿到录取通知书,等待正式入学时,这位老师的大四学生不但已经发表了论文,还开始了新的研究。并且,学生从读大二开始进实验室,一直读到硕士生三年级,就有五、六年的科研经历,用旁观者的话说,“等于是一个博士都读下来了”。

他有了优质生源,并且突破了“三年学制”的掣肘,就可以花大量时间把科研做深做透,而不急着发表一些“勉强能保学生毕业”的“小文章”。他经常在小会议室听学生汇报科研进展,黑板上写满了文字和公式,还不厌其烦地修改学生的学术论文。结果,他们发表了一批高档次学术论文,研究生们也“大面积”地获得国家奖学金和各种荣誉称号,不再受那把“达摩克利斯之剑”的威胁。

但是,这样的做法在大学里似乎仍然很“小众”,因此也只对本校招收的研究生有效。

我认为,除了这样的做法可以在各所高校推广外,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更在于———认真投入、严格要求,即抓住研究生培养过程中“人”的因素。

如果导师好好指导学生,学生好好做研究,投入时间和激情;如果导师和院系对研究生能做到“真管真严、敢管敢严、长管长严”,何愁研究生培养的质量不会提高? 又何愁学生毕不了业、拿不到学位证?(作者为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教授)

©2014-2024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