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梗”字流行是个什么梗
■本报记者 陈熙涵
一段时间以来,“梗”这个字突然成为网红。打开朋友圈,扑面而来各种自拍,然后就会有人留言:“多图,这里面有什么梗?”评论一部电影或者电视作品,也常常听到人说“各种新梗老梗交替出现”。在综艺节目中,“梗”出现的频率更高,主持人和嘉宾动辄会说,“我的梗有点老”“破梗”“滥梗”等等。很多人没想到的是,语言文字规范杂志《咬文嚼字》却在近期发文指出,“梗”字的流行用法,有不少是误用。
到底什么是“梗”?如果单纯看网络用法,可以分析推断,“梗”被作为“包袱”使用,“铺梗”就是为抖包袱作铺垫。然而,在字典里“梗”的词义却是草本植物的茎或枝,如“花梗”“菜梗”。“梗”的流行义指引人发笑的事情,跟词典上的“梗”并无关联。
从不少案例中不难发现,随着“梗”使用频率不断提升,它迅速演变成一个多义词。“每当回忆童年往事,长辈们笑得花枝乱颤,而我只能故作呆萌。因为,那些大人口中好笑的梗,我大多毫无记忆。”这里的“梗”是流行最广的意义,即笑点和包袱。“梗”也可以指影视文学作品中的桥段,例如:“这部爆米花电影营销到位,运作成熟。不足的是,故事依然沿用老梗老套路,缺乏创新。”“梗”也可以指一个比较热门的话题,例如:“关于某明星结婚的梗近年屡屡被提及,因为他多次在受访时高调宣布,自己答应爸爸将会在40岁前结婚。”
“梗”字的词义被不断扩大引申,大到某个时间段,小到情节插曲,乃至故事中发生的片段都可以叫“梗”,比如“身高梗”“经典梗”“撞脸梗”“言情梗”“创意梗”“幽默梗”等。值得注意的是,这些用法多来自网络语言,所以“××梗”式的词语往往有一定的时效性,随着时间的推进,老梗会被新梗覆盖。
有意思的是,“梗”的流行背后有什么梗? 它的流行义与其词典义之间为什么会大相径庭? 有学者认为,这就不得不说到另外一个字“哏”。原来,这个“梗”系讹字,正字应为“哏”。相声表演中有“捧哏”和“逗哏”,捧和逗的目的皆是为了抖开包袱,形成叙事高潮或者突转。因此,“哏”是指经过细密组织、铺垫,从而达到的喜剧效果。将“哏”误写为“梗”,最早可以追溯到演艺圈,“哏”与“梗”读音近似,只有前后鼻音及声调的细微差别,于是一些娱乐节目字幕中就将两字混用,才使得“梗”字有了“好笑”“可笑”之义,并且成为流行词。
梗:1.某些植物的枝或茎:花梗、高粱梗;2.挺直:梗着脖子;3.直爽:梗直;4.顽固:顽梗;5.阻塞;妨碍:梗塞、从中作梗 (现代汉语词典,2002年增补本)
网络用法:被误用为“哏”,当作滑稽可笑和有趣的人物、言语或动作;也指事情的焦点或笑点,以及电视剧、电影、小说里的桥段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