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开启“重构宇宙观”,也辐射流行文化

2016-09-02信息快讯网

 

把手掌摊开向前,食指与中指并拢,小指与无名指并拢,做一个V字手势。好了,这个手势会让你寻找到不少同好。今天,《星际迷航》系列的第13部改编电影《星际迷航3:超越星辰》在国内以3D、IMAX3D等格式上映,片中风靡全球的“瓦肯举手礼”也开始走俏朋友圈。

国内影迷在讨论《星际迷航》新篇时,有人会给其加上“太空速度与激情”的定语,因为接棒艾布拉姆斯导筒的是《速度与激情》第3部到第6部的导演林诣彬;有人更爱讨论亚马逊的CEO贝佐斯和拜仁慕尼黑的主帅安切洛蒂都来客串了一把;也有人会指《星际迷航》在中国的影响力逊色于《星球大战》,因为后者在贴吧里的粉丝数量明显更多。

但放眼全球,“星际迷航”4个字难以取代。它诞生的1960年代,人类正一片热忱地进军太空,引爆科幻影视热。它传播的半个多世纪,发行了7季电视剧、1部动画片、13部电影、591本小说、515套漫画、122种游戏,也直接诱发了“粉丝文化”“同人文”“玛丽苏”等多种当今的流行文化。

美国航天飞机“进取号”以剧中星舰命名

影评人云飞扬这样理解《星际迷航》:“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科幻片,它是第一部构建‘另一个世界’的科幻影视作品,今天大片风行的‘重构宇宙观’即由此拉开序幕。”1960年代,谁能想到柯克船长、瓦肯人、银河系象限等符号,会当真打开一个未知的世界。

在那个被称为“硬科幻片”的新世界里,超光速、超新星、太阳帆、人工黑洞、激光武器等内容吸引了科技爱好者乃至科学家的注意。“无线通讯之父”马丁·库伯曾承认,自己在《星际迷航》的启发下发明了手机。而剧中舰长用来写日记、查资料的便携式平板电脑,也被后人视为iPad的原型。自动感应门、多语种翻译器、透明铝等当时仅存于《星际迷航》里的科技应用,更是早早地走进了现实生活。

就连严谨的科学家们也围绕《星际迷航》做过一本正经的探讨。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温伯格为其写过剧评,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的物理学家克罗斯专门著书《星球旅行的奥秘》,分析《星际迷航》里让人眼花缭乱但确有物理学依据的理论与技术。大名鼎鼎的霍金更在其自传《我的简史》中津津乐道于他为《星际迷航》“触电”的经历。1992年电视剧《星际迷航:下一代》第6季中,霍金不仅参与剧本创作,还客串了他本人。

除了科学界为其发声,它还被视为极佳的太空探索的广告。“我还是个孩子时,就很爱看《星际迷航》。”有着3次舱外活动经验的美国宇航员特里·维尔茨回忆道,“它为我们造梦,激励着一代代年轻人成为宇航员。”为了向该系列影视剧致谢,美国航空航天局甚至把一架测试用的航天飞机命名为“进取号”,和剧中的星舰同名。

它总在争夺新一代粉丝

毫无疑问,《星际迷航》契合了1960年代崇尚太空探索的时代风气,但也恰因科幻风太过艰涩,它的面世与传播过程一波三折。

1964年12月,退役的二战飞行员吉罗·罗登贝瑞拍摄了第一部《星际迷航》,但美国国家电视网(NBC)高层以“太费脑子”为由拒绝播出。不过,门并未关死,NBC高层让罗登贝瑞把剧本修改一下,以观后效。翌年7月,修改后的试播章节在NBC首播,这便是后来的《星际迷航:原初系列》。可正如NBC此前顾虑的那样,由于核心科幻粉丝人数有限,该剧的收视率并不理想。在经历了有意撤档、被大学生集体抗议、恢复播出等挣扎,电视剧终在第3季后停摆。

剧集停了,但《星际迷航》构筑的另一个星舰世界却在悄然扩散。1973年,美国人保拉·史密斯一篇恶搞 《星际迷航》的同人小说风靡北美。小说主人公名叫玛丽苏(MarySue),一个年仅15岁的舰队女上尉。女主角不仅以自己天赋异秉的才华拯救了全人类,还凭美貌俘获所有男性的心。许是史密斯的小说误打误撞上了当时欧美年轻女性的自我意识觉醒,《星际迷航》的粉丝群体开始辐射到科幻迷之外。1979年,《星际迷航》以电影形式重生。片中史波克躺在病床上和柯克船长紧握双手那一幕,被普遍认为是创作者向女性拥趸示好的象征。

打那时起,《星际迷航》掀开了真正意义上的全球狂欢。热播美剧《生活大爆炸》中,几位男主角都是《星际迷航》的粉丝,他们拌嘴的主题往往是“哪一部《星际迷航》电影版最好看”,他们常玩的消遣也是片中进取号船员们玩过的三维象棋和“石头、剪刀、布、蜥蜴、史波克”划拳游戏。主人公“谢耳朵”还不时cosplay史波克,行“瓦肯举手礼”,或卖弄几句影片里独创的人造语言“克林贡语”。

正如林诣彬在阐释《星际迷航》魅力时所说的:“它本身有专属的‘宇宙观’和文化体系,它有独创的暗号和仪式感,它能及时重制并扩展影视剧边界,它总在争夺新一代的粉丝。”

©2014-2024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