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业界集体为老字号“开药方”:背靠老招牌 面向新潮流

2016-09-13信息快讯网

从上周四关注“老半斋”事件开始,本报连续六天的系列报道,在餐饮行业内引发强烈震动。“老字号们”究竟该走向何方?症结又在何处?如何才能破解当前的困局?带着一连串的问题,记者采访了多位上海餐饮行业资深人士,他们从各自的视角,对上海“老字号”饭店遇到的问题进行了剖析,并开出了“药方”。

老店经理:难点在于如何破解“死循环”

“活也难,死也难。”在谈到“老字号”饭店的生存现状,一家国营老店掌门人的丁女士一声叹息。

上世纪70年代,丁女士被分配到上海一家国营饮食店成为了一名服务员,在当时这是份不错的工作,没人会觉得当服务员丢人,大家心态都很好,总想着要把自己的工作做到最好。丁女士说对于国营老店而言,那是一个黄金年代,能够吸纳社会上优秀的人才加入其中,那时每年都有许多餐饮从业者被评为劳模,成为备受尊敬的行业榜样。40多年过去了,丁女士从基层服务员做到了店经理,但餐饮行业的环境已经彻底变了天。“都说我们在吃老本,但是其实我们是别无选择。”丁女士说,所谓的老本,除了饭店的名气,主要还是人。

“现在有一句话,宁可在家啃老,不去饭店端盘。”丁女士说,现在社会对于餐饮行业的普遍看法是:又苦又累,没有尊严感,收入不高,发展前景有限。在这种环境下,行业对年轻人的吸引力不大,而就算是招到新员工,也难让他们形成归属感,往往一有机会就跳槽。丁女士就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刚刚把一名新手服务员培训成熟练工,过几天就辞职不干了;好不容易培养了一位优秀厨师正准备重用,他却带着配方回老家开饭店去了。多年来丁女士发现自己不断地在重复无用功,新员工来来去去,老员工不断退休,眼看着饭店品质下降却无能为力,现在她只能亲自控制每一个流程,干得身心疲惫。

“有人说招不到、留不住是因为我们不注重团队、品牌建设,对员工没有吸引力,我觉得有一定道理,但不是全部。”丁女士说,现在类似他们这样中等规模的国营老店处境非常尴尬,和小店相比,成本高难管理;和连锁餐饮相比,效率差利润低。既无法像夫妻老婆店一样进退自如,也无法像连锁餐饮投入巨资打造团队强化品牌。于是就陷入了一个无解的死循环,强者越强、弱者越弱。

“可能我们这样的老店的确快要被时代抛弃了。”作为一家平民饮食店,老店卖的是手艺,花费大量人工精心制作的美食以低廉的价格销售,这样的传统生意经已经走到了十字路口。相比之下,现代餐饮业以机器取代人工,标准化代替手艺,在服务质量与品牌建设上不遗余力地投入,而这种模式已经得到了大多数人的认可。

“可惜的是我们家的那些招牌菜,独一无二的老味道,店没了就再也吃不到了。”丁女士感伤地说,现在许多老店就是为了它们的老顾客而活着,能撑几天算几天,等到她这一代老餐饮人退休,难以想象“老字号”会变成什么样子。而作为一家国营老店,关门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活也难,死也难。”最难熬的状态莫过于此。

丁女士坦言,体制上的缺陷导致许多老店无法潇洒转型,能维持下去已属不易,如果没有政府部门强有力的支持,破解现在的“死循环”,老店的衰落将无可避免。

行业协会:性价比与服务质量要平衡

同为“老字号”,上海一些老店的命运各不相同,有些活得风生水起,有些则渐渐销声匿迹。上海餐饮烹饪行业协会会长沈思明告诉记者,首先要明确“老字号”饭店也分不同种类,既有共性,也有个性的特点,不能一概而论。“就如前几天被曝光的老半斋,虽然名为酒家,但实际却是一家价格低廉的大众饮食店,不论是从价位还是口味都更偏向于老年人顾客。”沈思明表示,为了照顾年纪大的老客人,这类饮食店的消费价位偏低,无法随便涨价,又是以经营面点小吃为主,本来利润也不高。

“如今随便找一家街头小店,一碗浇头面至少卖到10元以上,而老半斋这样的老店,经营成本远比街头小店要高,但同类食品价格却基本持平甚至还略低。”沈思明告诉记者,饭店维持食品安全、菜品口味、服务质量、店面环境都要付出相应成本,要想提升最直接的手段就是加大投入。国营老店保持低价的“本钱”在于较低的房租压力,但即便在这种情况下,许多老店只能做到持平或微利,能够用来提升总体品质的资源有限。同为国营“老字号”,一些经营正餐的饭店就很少有这些困扰,在饭店服务、环境、产品质量上能保持达到一定的规范要求。

“但是即便加大投入,服务质量也不一定能上的去。”沈思明表示对于许多老店而言,管理是一大难题。国营老店既有从国企转制前就在店里工作的老员工,也有新招的员工,前者工作积极性不高,后者流动性太大,管理者经营理念比较滞后,难以跟上餐饮环境的变化,在人才梯队建设、企业文化建设环节与时市场严重脱节。

对于公众对“老字号们”提出的批评和更高的要求,沈思明认为这就是时代发展的趋势。以前大家去餐厅吃饭就为吃饱吃好,现在还要看环境看服务,不能用五星级酒店的标准去要求平价饮食店,但也不代表就没有要求。作为全上海餐饮企业的指导单位,餐饮烹饪行业协会承担起为会员单位培训的职能,还制定了一系列的示范标准,例如去年出台的上海“绿色餐厅标准”,在环境、服务、菜品的基础上提出绿色环保、诚信经营等更高标准。

“这次事件中反映出一些老店的服务水平,已经与顾客的需求产生差距,需要引起重视。”沈思明说,行业协会鼓励老店向新兴餐饮企业学习,引入优秀管理人才,将现代化餐饮服务业的精华为己所用,在消费性价比与服务质量之间达成平衡。

时尚餐饮同行:好团队比“老牌子”更重要

在看到上海“老字号”遭外媒差评的新闻后,上海哥老官餐饮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顾培军深感痛心。和许多上海市民一样,顾培军对上海“老字号”怀有深厚的感情。但作为一名管理着10家连锁餐饮店的同行,他认为一些老店目前的经营模式已经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

“我以前也经常去一些老店吃饭,发现不论是服务还是菜品水准,这些年下滑非常明显,有一些毛病明显是能做好却没用心做,这就是管理出了问题。”顾培军说,他也知道现在的餐饮行业人员流动很频繁,因此管理者往往“不敢管”员工,生怕一语不合员工就辞职不干,这样的情况不仅出现在国营老店,所有的餐饮企业或多或少都会遇到。

顾培军说,与传统老店相比,现代餐饮企业最大的优势在于打造团队的能力。团队是餐饮行业的核心竞争力,一支团结奋进的员工队伍可以让餐饮企业在商战中无往不胜。而其中的最高境界,就是建立一个能够“量产”优秀员工的体系,如同近年来备受好评的海底捞、西贝等连锁企业,以极致服务作为卖点,获得了业内与消费者的一致认可。

“我管理着一个800人的团队,虽然和那些业内标杆相比,还是小学生水平,但也已经很不容易了。”顾培军表示,这些年他最大的体会就是“团队建设很重要”,而且一定要请专业的人员来做好这件事。在顾培军的企业中,基层服务员的月薪4000元,已经属于较高标准,但这只是第一步,想要把人留住,光开高薪还不够。

顾培军说,现在招到的服务员以“95后”为主,这些“小朋友”个性极强,一言不合连工资都不要就走人。所以不仅要制定赏罚分明的奖惩纪律,还需要有专业培训师晓之以情动之以理,以员工认同的方式进行科学管理,有时甚至得像哄小孩一样。“好的企业文化能给于员工荣誉感、归属感,使他们感受到这份工作能够让自己有尊严的活着,这就是许多员工选择留下来的原因,这是光靠涨工资办不到的。”

顾培军表示,和新兴餐饮企业相比,“老字号”还是拥有着巨大的先天优势,但随着时代的变化,这一优势正在迅速缩水,“老字号”以及主管部门应当意识到问题的急迫性,根据自身特点及时调整经营策略转型,这是唯一的突围之路。

©2014-2024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