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建言:虹口“一浦两港”可建水上城区

2016-09-14信息快讯网

 

讯 (记者李静)“虹口有虹口港、沙泾港和俞泾浦三条河流,应该建立水上城区,河流、人才、互联网都是流动的,这样的组合可以更深远地促进发展,并传承发扬海派文化。”昨天,在北外滩建投书局,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和虹口区政协共同主办的“多元、开放、包容、创新—海派文化传承与发展研讨会”上,市政协常委、上海图书馆馆长吴建中此言一出,就燃起现场的气氛,引起与会专家和现场观众的热烈讨论。

上海位于长江冲击平原之上,历史上河网交错、水系发达,市集和住宅曾依水而建,也曾有江南水乡的温婉柔美之象;随着城市的形成和发展,很多河道被填埋,水系萎缩,城市河网景观和水上运输受到极大影响。吴建中说,他曾到一个城市,那里想恢复一条河流,结果途中遇到一幢建筑物,市民和政府最后决定,在建筑物下打涵洞让河流贯通,“现在那座城市的气质和状态完全不一样,生态环境和景观度都有提升,上海可以思考借鉴,水系对于城市和历史的意义。”

 

与会的上海社科院应用经济研究所研究员万勇认为,以虹口区保护历史风貌、传承海派文化为例,还有一个“被遗忘”的重要要素——水系。“一浦两港”(俞泾浦和虹口港、沙泾港)是贯通虹口全区的结构性资源,是虹口历史发展的重要文脉依托和特色所在。万勇建议,调整和综合利用“一浦两港”水系两岸用地结构,结合海绵城市建设进行城市设计、人口疏解、交通疏导、共建配套等工作;同时,做好公共设施、雕塑广告、软体景观的提升规划;编制与“一浦两港”工程相配套的道路交通系统、停车设施、水利环保等专项规划,特别研究水上交通、跨河交通、地下交通、绿色交通、空走走廊等,综合考虑生态、环保、技术和民生。

上海华夏文化创意研究中心理事长苏秉公则从虹口区的历史文化特征出发,建议重点保护、关注、开发上海音乐谷一带,“这里尚保留着‘一浦两港’三条河流交汇的地理形态;28万平方米内有八座桥梁,嘉兴路桥附近曾是黄浦江的尽头,是当年黄浦江汇入古代吴淞江的黄浦口。”苏秉公认为,上述这些对研究挖掘上海城市化进程、水系演变、水上运输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城市河网景观观赏等都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意义。

众所周知,水系有个最显著的特点即是贯通性,水流动起来才有活力和生命力,那么,封闭的、一区之内的水系治理地再好,也不能保证它可以长时间维持,只有全市、全区域甚至更大范围的全国水系网状况好转,才是长久之计。

市历史文化风貌区和优秀历史建筑保护委员会办公室秘书长曾浙一就认为,城市水系保护和完善是一个系统工程,应该和城市绿地、住宅小区、地下空间、地面交通、轨道路网等统筹考虑,结合海绵城市试点建设一起推进,“本市正在筹划一个包括市内外河流联网管理的项目,届时申城域内及周边的支流、小流等都将纳入该系统,让这些河流保得住、留得住、流得清畅。”

虹口区有大量的优秀历史建筑和历史文化资源,区“十三五”规划中也有“基本建成开放多元的海派文化传承发展区”的目标。现场,专家和观众还重点讨论了如何在保护历史的过程中,传承和创新海派文化,碰撞出很多新观点。曾浙一就提出,在物联网和互联网的时代,引进社会资本甚至是外资,探究新的经济增长方式,不失为一种促进保护和创新的有效方式,“新的经济模式和增长驱动力,可有效激发很多曾站在时代潮头的名路名区复原活力,比如让上海人牵挂的四川北路商业街的崛起,从资金、人才、产业和品牌引进等多方面统筹考虑,寻找有效驱动模式,或可助其重新起飞。”

在研讨会上,还举行了《上海海派文化地图丛书》编辑出版启动仪式。研讨会由上海大学海派文化研究中心、上海石库门文化研究中心、海派文化中心和建投书局协办。

©2014-2024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