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塑加工点藏身庄稼地 随意排放污水焚烧垃圾
■废塑加工点藏身庄稼地十余年,随意排放污水焚烧垃圾
■周边居民被困扰多年,五里村村委会称尽快动员其搬迁
奔流不息的吴淞江,流经青浦区白鹤镇五里村,似乎想歇息一会,在这里遛了个弯,水流一下子缓慢起来。这个出产草莓等农产品的小村庄,紧邻昆山花桥,是典型的江南水乡,风景如画。
然而,这几年,五里村附近不少居民被一股莫名的恶臭困扰着,却苦于一直无法找到恶臭的源头。
9月17日下午,申城雨过天晴,晨报记者与当地居民一起,循着恶臭和黑烟一路追下去,没想到竟在五里村的一大片庄稼地里,找到了两家废旧塑料加工窝点:工人们将四处收集过来的塑料废品,露天加工成塑料颗粒,随意排放污水,焚烧垃圾,导致恶臭刺鼻。
令人吃惊的是,五里村村委会工作人员称,这两家废塑加工点竟已藏身庄稼地十多年了。
居民一直没有找到臭源
青浦区白鹤镇五里村离昆山花桥很近,离吴淞江岸不到两公里的地方,就是昆山花桥一个新兴的居民区——绿地21城。
“2012年,我刚刚退休,通往花桥的地铁11号线即将通车,我们在这里买了一套房子养老。”杨先生说,绿地21城的业主,有一大半是像他这样打算在这里养老的上海人。2013年下半年,房子装修好以后,他就住进去了,刚好赶上过2014年的春节。
然而,几乎是从第一个晚上起,他就被一种莫名的臭气困扰着。
“那是一种焚烧垃圾的焦糊味,尤其是吹西南风的时候,臭得让人受不了。”杨先生在业主群里说起这事,大家都有同感。
接下来,杨先生跟小区里其他几位业主一起开始查找臭源。“我们怀疑过附近的窑厂,也怀疑过不远处的臭水沟,还到违法建筑拆除工地去跟踪塑料泡沫的去向,但是一直没能找到臭味的源头。”
因为查找不到臭味来源,几年来,这事情一直没有得到解决。
庄稼地深处冒出三柱黑烟
9月17日下午,晨报记者在杨先生带领下,来到附近属于青浦区地界的砖瓦窑厂。窑厂主说,他们烧窑的燃料是木料加工厂运来的木屑,不会造成污染。
这个窑厂位于吴淞江北岸,站在窑厂上,能看见吴淞江的轮船来来往往。远处,就是一眼望不到边的庄稼地,有三柱黑烟正在升腾。雨过天晴,这三柱黑烟格外显眼。
绿地21城的业主说,因为冒烟的地方在对岸的庄稼地里,他们一直以为是农民在焚烧秸秆,就没有在意。
晨报记者决定前往冒烟点一探虚实。
从万狮渡过去,路程最短,渡船上客就开,一眨眼就到了对岸。渡口的人说,对岸那几柱黑烟,看着近在眼前,但步行还得十几公里。于是,晨报记者与杨先生等人开车绕道20多公里,沿着启圣路行驶,快到万狮渡口时,发现有一条岔路,一直通向庄稼地深处。
中秋过后,刚刚雨过天晴,坑坑洼洼积水的路面上有新鲜的卡车车轮痕迹。附近几个大型的草莓基地,早已过了采摘的季节。这些卡车开进庄稼地,究竟是来做什么的呢?
黑烟源自简易的焚烧炉
沿着车轮痕迹,一直往庄稼地里面走。走过一座废弃的房屋,一股刺鼻的味道扑面而来。再前行大约两百米,就望见一个白色的垃圾堆,路两边都是堆得很高的塑料垃圾,有编织袋、塑料袋以及各种废弃的塑料制品。
在垃圾堆的另一头,是一条落满白色尘埃的生产线。一名男子正手持菜刀,切割捆扎塑料垃圾的绳子,另一名男子则抱着这些肮脏的垃圾往破碎机里塞。
被粉碎的垃圾塑料从破碎机的出口喷出,落进一个装着传送带的水槽里,水槽大约有三米长,在传送带的转动下,源源不断地把这些破碎的塑料一边漂洗,一边传送到水槽另一端的棚屋里,堆积起来。
棚屋里有一架生产塑料颗粒的机器。一个年轻女子将破碎漂洗好的塑料往进料槽里塞:乌黑细长的塑料丝,随后从机器的另一端流出来,进入冷却的水槽里。在水槽的一端,是一台转动着的切割机。塑料丝从水槽被捞起来后,再塞进切割机,被切割成大约3毫米的颗粒。这些切割好的颗粒,直接落进编织袋里,等袋子满了以后,一个小伙子就会过来称重、封包,然后堆放在棚屋一角。
每过一段时间,这个小伙子就用铁钳从机器里夹出一块圆盘来,放到棚屋外面的火上去烧。烧完圆盘上的塑料后,记者看到这个圆盘上全是网眼。小伙子说,这是废旧塑料熔化流出时过滤杂质用的。
燃烧这个“圆盘”的地方,就在棚屋外面,几乎是露天燃烧的。这些圆盘像“烤串”一样,串在一起,一直那么烧着。黑烟就从这个简易的焚烧炉里冒出来——这就是在吴淞江北岸望见的黑色烟柱。
废塑加工污水直接排污
在生产线的另一侧,是一条积满污水的河沟,水面上漂浮着白色泡沫状物质。工人说,这些水是漂洗垃圾塑料后流过来沉淀的。他们还会通过水泵继续使用这些水。
记者问这些水最终会排放到哪里去?工人说,不排放,重复使用。
不过,记者看见这积满污水的河沟,并没有做任何防止渗漏的措施。
在大约两公里外的另一家废塑料加工窝点,污水直接排放到周围的河沟里。这一点得到了青浦区白鹤镇五里村朱主任的证实,他说这两家废塑加工点的污水,的确都是直接排放的。
除了污水直接排放外,在流水线操作的工人,连最基本的防护都没有,不戴口罩,不戴手套,一个个满脸满身布满白色的灰尘。
据场地负责人告诉晨报记者,老板姓宁,在五里村委会附近开了一家餐馆,平时不到生产点来。这个生产点,每天生产塑料颗粒大约一吨。目前一吨的售价是3000多元,以前生意好的时候,一吨要卖到6000元甚至8000元。
那么,这些塑料颗粒究竟做什么用呢,又提供给哪些企业呢?
该场地负责人说,这些塑料颗粒可以做写字台台面、立柜、汽车的塑料部分,甚至圆珠笔芯和超市的包装袋都是用这个塑料颗粒深加工出来的。至于哪些企业用了这些塑料颗粒,该场地负责人表示不方便透露。
据操作工人透露,他们一天的工钱大约80元。而另一家加工点的工人说,生意好的时候,他们一个月能挣8000元左右。
正在动员两加工点搬迁
看了晨报记者发过去的废塑料加工窝点的照片,上海环境院张益院长非常震惊:“他们的废水这样随意排放,肯定是违法的。塑料垃圾露天焚烧后,分解出来的二恶英等有害物质,会长期存在于空气中,长期接触,肯定对人体有害。”
张益说,由于这两个窝点都在庄稼地里,但是它们产生的有毒有害物质,通过水和空气的传播,肯定会对附近居民造成危害。
“对这两个存在10多年的非法废塑加工点,当地相关部门一直没有去监管,没有去执法,应该要对他们的失职行为进行问责。”张益说,类似的非法加工点,肯定不止一家,应该严查到底。
在五里村村委会,朱主任说,这两处废塑料加工点在庄稼地里已经十多年了。他说,目前村里正沿着吴淞江开展“五违”整治,这两家废塑加工点也是整治的对象。
晨报记者还从村委会了解到,这两家废塑加工点都没有生产资质,没有环评报告,也没有工商注册。他们跟村里签署的所有文件,都是加工点所有人的名字,而不是企业的名字。
朱主任称,这都是历史遗留问题,在他来五里村任村委主任之前,这些问题就已存在。从村委会提供的文件上,记者看到,另一家废塑加工窝点的所有人姓徐。
朱主任表示,他们正在动员这两家加工点尽快搬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