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老汇名剧中文版上演“致青春”

2016-09-24信息快讯网

 

中文版音乐剧《春之觉醒》剧照。(上海文化广场供图)

报记者 徐璐明

这是一部被禁演80余年的作品,改编自德国剧作家法兰克·魏德金1891年创作的剧本,讲述了19世纪末德国压抑刻板、观念保守的环境之下,一群青少年经历青春期的迷茫与躁动,引发对自身本源探索的故事。近日,上海文化广场联合上海音乐学院,将这部作品制作成中文版音乐剧 《春之觉醒》。从昨晚起,该剧将在文化广场连演5场。“从本质上来说,《春之觉醒》讲的是一个青少年成长的故事。谁没有青春过呢? 我们希望所有观众都能在这里找到正在经历的、或是关于青春的回忆。”上海文化广场副总经理费元洪说。

因触及青春期禁忌话题而屡遭禁演

《春之觉醒》 最初并非音乐剧,而是话剧剧本。在 《春之觉醒》 中,因为作者触及了众多青春期的禁忌话题,自剧本诞生就遭遇被禁的命运,直到15年后才得以在德国首演。1917年,《春之觉醒》 试图在纽约上演,虽然该剧被认为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却依然因为过于“出格”而被法庭认为不适合公演。1963年,时任英国国家剧院艺术总监的劳伦斯·奥利弗,提出要上演 《春之觉醒》 的无删减版,也遭到了剧院董事会的反对,据说这位大名鼎鼎的人物为此差点与董事会决裂。

直到1999年,歌手邓肯·谢克、史蒂芬·赛特决定打破禁锢,将其搬上百老汇。两人一人作词,一人谱曲,2006年12月,《春之觉醒》登上百老汇,一炮而红。《春之觉醒》被改编成音乐剧后,虽然大致的剧情仍与话剧一样,但已经没有话剧原作的阴暗和绝情,结尾的处理最终走向了光明与升华。

2007年的托尼奖颁奖典礼上,《春之觉醒》大放异彩,一举夺得包括最佳音乐剧、最佳词曲创作、最佳音乐剧剧本在内的八项大奖,成为当年最大赢家。

摒弃直白表达,挖掘成长内涵

与百老汇版权方的严格把控相比,《春之觉醒》 的版权方要求相对宽松———他们只限定了音乐和剧本,这就留给各个版本以极大的制作空间。可以说,这出音乐剧没有原版,有的只是不同国家的主创人员对这个故事的不同解读。

据主创团队透露,此次音乐剧《春之觉醒》 不同于多数伦敦西区与纽约百老汇的叙事方式,也不同于那些以华丽布景和庞大阵容取胜的音乐剧,更为感性而诗意。其中一大亮点在于舞美设计:移走了大幕和遮挡舞台上空的帷幕,观众一走进剧院就几乎能看到舞台的全景———一个冰封世界中的破旧剧院。冰锥自然悬挂和剧院的原始结构无缝连接,让观众在走进剧院的时候就如落入真正的冰封世界,暗合了“春之觉醒”的主题。

“我首先感受到的是这个剧本带给我的寒意,它所述说的故事发生在一个被禁锢的时代,我用来构成舞台主体结构的这些冰雕,可能在剧情中并不出现,但外化它们的过程可以让观众感受到剧中角色承受的压力和寒冷。”舞台设计徐肖寰说。

台上17位演员中,除了男女主角的扮演者刘令飞和丁臻滢是职业音乐剧演员,绝大多数都是上海音乐学院的在读学生,演员青涩的气质和本色的出演尤其符合剧本需要。

在剧院5周岁之际,首次尝试音乐剧的整剧制作,这对于上海文化广场而言,具有里程碑意义。费元洪表示,“以前我们曾制作过 《极致百老汇》,但这属于中英联合制作,大部分的脑力在英方。这次,除了使用原有的音乐和剧本之外,舞蹈、布景、道具、服装、化妆、灯光、音响、翻译等,均由文化广场创作和制作完成。我们希望通过这个剧目的制作,开拓文化广场内容端的发展。”

©2014-2024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