瑙莱坞雷剧编织幸福“非洲梦”

2016-09-25信息快讯网

本月8日,第41届多伦多国际电影节拉开帷幕。据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报道,在这次为期11天的娱乐盛宴上,尼日利亚瑙莱坞电影吸引了各方关注,因为今年电影节的“城市到城市”展映单元选中了尼日利亚经济首都拉各斯,因此,电影节上会展映8部瑙莱坞电影。

“城市到城市”展映单元每年选择一个城市为主题,介绍当地受到瞩目的本土电影。瑙莱坞电影之前只在尼日利亚等非洲国家、至多在旅居欧美的非洲侨民中大红大紫,这次能于多伦多国际电影节这种国际性平台上得到展映,对其发展意义不言而喻。

造就10亿美元票房收入

1992年,尼日利亚制作发行的电视剧《生存枷锁》大受欢迎,尼日利亚影视业就此迅速成长,被称为“瑙莱坞”(Nollywood),与美国电影“好莱坞”、印度电影“宝莱坞”三足鼎立。

联合国2013年发布过一份报告,报告显示2011年美国电影的年产量是819部,而瑙莱坞当年的电影产量则达997部。如今瑙莱坞的电影年产量更是达到约2000部,超过好莱坞和宝莱坞,稳居世界首位。

瑙莱坞每年可以获得10亿美元的票房收入。需要指出的是,这里的“票房”跟国人通常理解的有点不一样。尼日利亚国内电影院并不普及,瑙莱坞电影拍摄制作完成后,通常被拷贝制作成录像带、VCD或DVD,直接送往商场、街边小摊甚至农贸市场上销售。这大大降低了电影的营销成本,也更容易为大众所接受,形成了尼日利亚“家庭影院”的特殊观影模式。

作为全球重要产油国之一的尼日利亚,近年来因为受到世界油价持续低迷的拖累,国民经济遭受沉重打击。今年第二季度,其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率为-2.06%,电影等非石油产业于是更被看做拯救尼日利亚低迷经济的希望。

低成本拍摄犹如“过家家”

然而,在尼日利亚乃至非洲拥有如此重大影响力的瑙莱坞,拍摄过程却远不像好莱坞那样震撼:请来大牌明星,运用各种高科技特效,可能还要进行为期数年的打磨。相当一部分瑙莱坞电影在域外观众看来简直粗制滥造,其凌乱而又雷人的画风,绝对能提供一种前所未有的视听体验。

瑙莱坞电影主要反映非洲人日常生活,取材具有鲜明的本土特点,拍摄手段也具有浓厚的草根气息。瑙莱坞电影虽然也有特效,但其特效颇给人一种“虽然我钱不多,但我尽力了”的感觉:比如,没有威亚让蜘蛛女侠飞起来,就原地跳一下加个剪辑,营造“天外飞仙”的感觉。

不加特效的镜头里,瑙莱坞电影同样

雷人:放个玩具直升机,就能拍众人上直升机营救的大场面———是不是有网络搞笑剧《万万没想到》第一集里王大锤拿着把玩具剑拍低成本武侠剧的既视感?

尼日利亚也没有专门的影视基地和专业团队,刚起步的电影人可能把导演家就当成了片场。稍微有点追求的,租个酒店、办公室,或者借个酋长儿子的别墅也行。正常情况下,一部电影的制作周期不过十天半个月,成本也极其低廉。如导演乌瓦格拜的作品《黑色剪影》,拍摄用时10天,成本仅区区一万美元。

但低成本却往往能带来高回报,作为拥有1.79亿人口的非洲第一人口大国,尼日利亚庞大的国内市场保证了瑙莱坞电影的发行收入。尼日利亚观众对这些“雷剧”的乐此不疲让瑙莱坞电影成了稳赚不赔的生意,拍部电影可以赚回五六万美元甚至更多。这种惊人的投资回报率,让西方的电影制作人羡慕得眼红。

刚果民主共和国卢本巴希大学教授卡祖瓦·恩格洛马曾在就瑙莱坞电影发表的论文中写道:“欧美人或许无法欣赏瑙莱坞电影,但非洲人无论贫穷富裕,却能从这些电影中看到自己的影子。”西方电影里的非洲形象,往往被贴上“贫穷落后”的标签。瑙莱坞电影虽然制作简单,剧情雷人,但讲述的都是原汁原味的非洲故事,反映着非洲人引以为豪的文化,比起西方电影,自然更能受到非洲观众的青睐。而且,这些电影的结局几乎都是大团圆。观众从中也找到了希翼和安慰。可以说,取材于人们日常生活与历史故事的瑙莱坞电影展示了非洲人的“非洲梦”。

©2014-2024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