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看病”是她的座右铭

2016-10-07信息快讯网

 

“用心看病”是她的座右铭-信息快讯网

张皙(中)与父母的合影。(资料照片)

■报记者 陈青

从医半个多世纪,在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原眼科主任张皙教授心目中,病人的地位始终是第一位的。

看张皙教授坐诊,会发现她看病的速度不算快,通常一上午看20个左右病人。75岁的张皙说,自己退休后到医院出门诊的时间少了,病人不是每天都能找到她,如果不帮他们搞清楚病情,会有很多麻烦事。所以每次出门诊,她总要尽量向病人讲清楚病情。“对于年纪大的病人,解说要花很多时间,有时需要重复好几遍,直到他们能重复一遍才安心让他们回家。”

张皙说,病人的专业知识不如医生丰富,这就需要医生耐心解说,让病人理解。他们听懂了,病也就好了一半。用药只是一部分,教会病人防止病情进一步发展,才是医生的任务。

“选择了这个职业,就要做好奉献终生的准备”

张皙出身医学世家。学生时代,她的父亲张友梅先生便已是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放射科的创始人及学科带头人,大姐也是从医的,耳濡目染,让张皙很早就准备好要做一名医生。但父亲对于女儿从医的想法并不是很赞同。“父亲希望我学物理,与他的学科也相近,不过最终我还是选择做医生。”张皙说。大学毕业后,张皙成为中国眼科医学界泰斗、有着“东方一只眼”之称的赵东生的弟子。

在张皙的记忆里,父亲平日里话不多,但他总是默默关注着女儿的成长。父亲最爱听张皙讲病人的故事,有关女儿的所有文字,都会认真剪下来贴在本子上,反复翻看。父亲是对任何事情都非常顶真的人,这深深影响着张皙。看病,她绝不放过蛛丝马迹,手术前不断完善方案,手术时每一个动作规范到位。

近日,张皙在整理父亲材料时发现,父亲1926年从上海震旦大学医科毕业获医学博士后,1927年由庚子赔款留学法国,就读于法国巴黎大学放射和电子医学专业,并先后在居里夫人镭锭研究所、英国伦敦医学院研究放射物质,并获得放射专家文凭。她说,父亲曾在国内外杂志发表论文20余篇,著作就有5本,“但这些事父亲生前几乎没有跟我们提起过”。

为了当医生,张皙几乎放弃了所有原来的业余爱好。12岁就在兰心大戏院演奏钢琴的她,放弃了弹琴、击剑、看电影、看小说等,取而代之的是专业书籍和手术视频。张皙常对科里的医护人员说:“如果你选择了医生这个职业,就要做好为医学奉献终生的准备,你的心中要始终装着病人。”

为了让科里的每一位医生都能成为称职的好医生,她制定了一套近乎苛刻的规章制度:如男医生夏日不得穿短裤,不许穿凉鞋;女医生不能打耳钉,不能戴耳环。她还规定眼科医生不允许抽烟、饮酒,因为有些眼科检查项目医生与病人离得很近,身上有异味会对病人不尊重。她要求每次给病人检查时,医生都要清洁手部。在张皙看来,“医生行为不规范,病人的认可度就会下降”。让她感到欣慰的是,科里的年轻人来了一批又一批,而这些规矩一直沿用至今。

“对病人而言,机会只有一次”

“要记住,许多情况下,对病人而言,机会只有一次。”张皙说,作为一名医生,理应认真做好每一次手术。她坦

言,自己最讨厌医生在手术台上说些与病人无关的话,这样医生会分心,病人也不好过,反而是讲些手术进展情况之类的话,会让病人听着安心,知道医生在专心开刀。

30年前,年仅14岁的小唐因高度近视引起视网膜脱离。找到张皙时,只有一个眼睛看得见,而且已经开了四刀,视力0.1都不到。求医心切的小唐还想冒风险再做手术。为了保住小唐当时仅有的一点视力,张皙拒绝了他的要求。2012年4月,始终定期到医院随访的小唐终于等来了好消息,张皙告诉他:“现在可以开了。”手术第二天,小唐就能看见了,现在他的视力为0.2-0.4。

“我的病人大都是从小看起的,现在他们也50多岁了。有些病人由于遗传

的关系,家庭成员先后在我这儿看病。”张皙说。每次门诊时,一句“我认得你,你是我的病人”,立即拉近了医患间的距离。

由于眼科手术的精细化程度极高,为了保证病人可以接受最高水平的手术治疗,张皙在65岁那年主动退下手术台。如果遇到病人慕名前来找她开刀,她也会根据病情,推荐最适合手术的医生。而正是这种“不恋栈”的做法,使得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眼科又涌现出许多人才。

张皙说,医生对待病人,不能仅停留在看病治病上,要像对待朋友一样去对待你的病人,像关怀家人一般去关怀他们的病情,用微笑化解恐惧,用关怀拉近距离,用高超的医术送去光明。

“用心看病”,这是张皙从父亲身上学到的,也是她从医至今始终不变的座右铭。

©2014-2025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