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一医院松江院区打通母婴学科链 让“大肚子”“小孩子”看病无忧
产科医生在讨论孕妇产检情况。(市一医院供图)
■本报记者 陈青
“大肚子”怀胎十月可能会发生各种临时状况;小孩子生个病,全家围着转。对开设在郊区的综合性医院而言,要做好管“大肚子”的产科和管“小孩子”的儿科不是一桩简单的事:郊区大量导入人口带来产妇与新生儿密集,二孩政策带来的服务量骤增,以及各种突发危重急救的“守门”。
产科与儿科收费少、风险高、效益低,易被“边缘化”。而在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产科与儿科却被“另眼相看”。作为首个驻扎远郊的三甲医院,10年前就把院区设在松江的市一医院颇有预见性地在南部 (松江院区) 成立了“妇儿临床医学中心”,打通母婴学科链,做强做实妇儿学科。中心由妇产科、儿内科和儿外科组成,下设普通妇科、妇科肿瘤、高危产科、产前诊断、辅助生殖医学、新生儿科等亚学科。随着医院的进驻,松江地区“大肚子”和“小孩子”的求医路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无一例危重孕产妇转院救治
在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产科主任徐先明教授的记忆中,至今还记得惊心动魄的一刻:那是市一医院松江南部开诊不久的一天,急诊室打来电话,说是有一名经产妇在家自行分娩后,胎盘未娩出,请速到急诊室抢救。当时,产妇因大量失血已神志不清,“紧急输血!”徐先明迅速下达医嘱。然而,产妇的血型是RH阴性,就是俗称的“熊猫血”。紧急联系区血站支援,但是能够找到的第一个献血志愿者远在27公里之外。于是,徐主任决定采用ABO同型血输血救治,年轻的产妇终于转危为安。
10年前的松江,交通不便,外来人口多,70%-80%的产妇都没有接受过规范的产检。“必须将关口前移。”徐主任说。他主动联系松江区妇幼保健所,共同建立产前检查规范体系,并与同事们一起下社区宣教产前检查的重要性,进基层医院手把手地教基层医生识别孕期的高危因素,以便及时将有高危因素的孕妇转诊至上级医院,确保母婴安全。
一组数据显示:10年间,市一产科南部门诊由最初的732人次骤升至如今的40998人次,上升了50倍;急诊由最初的36人次上升至今年的2288人次,增加了70倍。
目前,在市一南院分娩的孕产妇中,仅20%-30%的孕妇没有接受规范的产前检查,冲进来分娩的孕妇大幅减少。市一妇产科作为“上海市危重孕产妇会诊抢救中心”,平均每年抢救危重孕产妇数达60例,占全市20%,抢救成功率接近100%,服务面辐射金山、青浦、虹口、松江等地区,至今没有一例危重孕产妇需转院救治。
对儿童随访时间延至3岁
在产科与儿科各自独立的医院,产科只管“大肚子”,儿科只管“小孩子”。而事实上,不少儿童期的疾病往往可以在妈妈孕产期找到源头。为此,市一妇儿中心将产前诊断、产前观察与儿科门诊随访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启动了“千天计划”,将对儿童的随访时间延至1000天即3岁,“母婴同治、联动干预”优势得到充分体现。
在市一的产后随访门诊,记者看到了不同于以往的一个诊室———糖尿病母婴门诊。这个专病门诊特别针对“糖妈妈”和“糖宝宝”开设,一方面对有妊娠糖尿病的产妇进行产后干预和治疗,同时对“糖妈妈”可能导致的“糖宝宝”也进行严密跟踪和定期随访。此外,根据早产儿易发生肾脏异常等情况,该院在三甲医院中率先开展了小儿肾活检,最小年龄仅3岁,同时还对儿童膀胱、输尿管实施逆行造影术,使得儿童尿路感染的诊治达到国际水平。同时,该院还开设了儿童哮喘、肾病专科、性早熟及矮小症等专病专科门诊。目前年门诊量近30万人次,高峰期日门诊量超过1200人次。
有别于许多综合性医院缩减儿科病房的情况,市一医院儿科病床由最初儿内科34张,增加至如今的56张,包括新生儿科20张、儿外科8张。市一医院儿内科主任李雅春介绍说,“我们还将市一儿科建设成为上海市综合医院儿科规模最大的团队,由儿内儿外科病房、新生儿科病房以及南北两个院区的产科婴儿室、门急诊组成。”
来自松江区的统计数据显示:自2007年至2015年间,该地区新生儿出生率增加了1.5倍,而市一儿科门急诊量增加了近6倍。
激励政策向紧缺学科倾斜
为了解决儿科、产科医生紧缺的现状,该院多年前便相继出台了向紧缺学科倾斜的政策,如在奖金分配机制上,儿内科奖金与成人内科相当;取消对产科手术率的考核,取而代之的是一系列提升产科的硬指标。该院还为儿科、产科医生成长开辟的“绿色通道”,儿科和产科医生外出学习优先、晋升通道放宽。据了解,近3年间,该院妇儿中心有7名临床医护人员出国进修培训,而获得职称晋升的医护人员更是多达45位。
“事业是留住人的关键所在。”市一医院王兴鹏院长说,为了给妇儿中心搭建更大的平台,添仪器、配设备,并给每个医护人员制定了职业规划,让每个医护人员都有自己的主攻方向,错位竞争让每个人都有了各自的发展空间,收获职业的成就感。
正因为如此,近十年间,该院儿科、产科医生没有一人跳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