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档国庆等于给电影票房上了保险?
国庆黄金周中看场电影,日益成为人们休闲娱乐的选项之一,这是假期档电影的票房基础。今年国庆档已告尾声,一周时间共有十余部国产电影抢滩,虽涵盖魔幻、青春、现实、动画等类型,也不乏票房“黑马”,但并无“现象级”影片,票房近年来首次出现负增长。根据国家电影资金办数据显示,今年国庆档全国电影票房收入14.18亿元,相比2015年曾创下18.5亿元的票房历史纪录下降了23.4%。
事实上,2016年中国电影市场降温并非国庆档独有。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电影资金办数据显示,今年暑期档总票房124亿元,较去年同期票房相当于“原地踏步”;今年中秋档电影票房总收入为5.0亿元,与去年同期的6.05亿元相比,下滑15.87%。
“濒死的套路,十年的‘老梗’,尴尬的笑点……这就是某部电影带给我的观影体验。”有观众这样说,有这种体验的并非他一人。“剧情没有任何支撑,影片自始至终就像一群演员在胡闹,尽显尴尬和无趣。”某网友在社交网站上如是点评。
“票房数据反映出质量不高的影片逐渐被观众所抵触。”研究电影多年的厦门大学助理教授李凡卓说,国内电影的质量问题已经不是个例。“口口声声要打磨演技,但很多人连基本的表情台词都不过关,以呆板的面孔演完整部电影。”李凡卓说,这样的演员拍出来的电影,给观众带来的感受可以想象。
大批快钱、热钱砸入,使中国电影作为金融产品的属性不断提升,导致“烂片”不断,票房走低。为了快速回本和增值盈利,投资方和出品方一般会选择“I+鲜肉”的模式快速投放市场,而不会精细打磨剧本。不少导演和演员也没时间精进专业、提高演技。与此同时,相关业内人士认为,今年影市业绩下滑与观影的电商补贴取消、电影票相对更贵有一定关系。但这些并非主因,关键是电影供给“不给力”。
阿里影业副总裁徐远翔表示,保持电影票房的快速增长,还应从根本上提升国内电影工业的整体品质和制作水准,用市场倒逼电影产业在策划创意、产品设计、视觉特效、新技术开发利用等方面提高质量。
今年国庆档唯一的亮点是中后期成为“黑马”的《湄公河行动》。作为一部几乎没有“鲜肉”撑场、没有IP加持的主旋律题材电影,《湄公河行动》在国庆档显得独树一帜:10月4日单日票房超越此前一直雄踞国庆档榜首的《从你的全世界路过》,此后一路看涨,6日已近4.5亿元,最终稳居冠军宝座。
根据豆瓣、时光网等电影网站的电影留言来看,观众从故事内容、叙事结构、配乐、演员等方面都对《湄公河行动》给予了高度评价,普遍认为这样一部“主旋律电影”难能可贵地没有过度拔高意境。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国庆档中惨败的《爵迹》,《爵迹》的全面落败多少让人感到意外。这部影片一直保持着较高的话题度,也是今年国庆档最有望拿下票房冠军的影片,但是从上映之后,电影票房一路走低。
从国庆档中两部影片的口碑可以看出,观众在回归理性,鉴赏水平不断提高,而非之前影市一向关注的IP和小鲜肉。部分电影票房出现断崖式跌落,和长期以往导演以及主演的影片口碑不佳导致信誉度透支有关。即使手中的“王牌”再多,也难以产生“粉丝效应”。观众不再满足于视觉刺激和没营养的笑料,长久被漠视的现实题材开始得到器重,相信这些都是中国电影产业逐渐走向成熟的迹象。
综合自:新华社、人民网、武汉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