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目的日趋现实是喜是忧
2017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网上报名已经启动,到本月31日截止。由于多数考生在考研时抱有“刷学历”的考虑,这直接导致院校之间的研招出现“天上地下”的分化:名校优势专业竞争异常激烈,而另一些缺少985、211光环的院校,即便有些专业办得不错,但仍面临留不住好学生的尴尬。
考生考研的目的过于理性、务实,这到底是喜还是忧?
在历经2014年、2015年连续两年考研人数回调后,2016年全国考研报名人数曾一度飙升到177万人,出现了较大的增幅。那么,2017年的考研会走出怎样的行情?部分高校研究生院负责人昨天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预判,受政策层面的影响,再结合这两年考研的实际情况,预计2017年考研人数还会有一定幅度的增加。
在职人员考研“单证”变“双证”
2017年的考研网上报名刚刚启动,但熟悉研招工作的专家们意见出奇一致:明年的考研人数会出现一定的增幅。
根据教育部此前发布的《关于统筹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管理工作的通知》,从2017年起,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考试招生依据国家统一要求,将执行相同的政策和标准。也就是说,过去在10月份参加全国联考的在职研究生,从2017年开始将要参加于12月份举行的研究生统考。
上海财经大学研招办主任韩云炜介绍,在职研究生过去参加的全国联考被俗称为“单证”考试,因为按照规定,在职研究生只有硕士学位证,没有研究生毕业证。但从明年开始,“单证”不存在了,取而代之的是注明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双证”。所以,在考研新政的刺激下,不仅招生院校会考虑到两拨考生“合流”、增加相关招生计划,预计更多在职人员也会对2017年的考研“动心”。
根据教育部历年发布的数据,2016年全国报考人数达177万人,比2015年增长7%,而2015年、2014年的报考人数分别是164.9万人和172万人。此外,来自上海市教育考试院公布的数据显示,2016年报考本市49个研究生招生单位的考生共有12万余人,其中在沪参加考试的考生共有4.4万余人。此前的2015年、2014年,在沪参加考试的考生分别是4.6万余人、4.9万余人。
还有一所市属高校的研招办负责人透露,在考研网上报名之前的预报名阶段,考生人数已较2016年出现了约18%的增长。
考生过于现实,高校遗憾不少
除了考研军团规模阵容的变化和一些招考政策的变化,在不少业内人士看来,这两年应届本科生的报考心态更趋现实。
由于多数学生考研的目标非常明确,即通过提升专业知识和综合能力,在就业市场上谋得更好的“饭碗”,所以在一些名校的传统优势专业,专业硕士的“风头”甚至已经开始反超学术型硕士。
以上海财大为例,去年报考专业硕士和学术硕士的考生比例大致为65%和35%左右。“记得前几年,有些学生还担心专业硕士不被就业市场认可,报考时心有顾虑。但这两年,像会计硕士、金融硕士等,我们学校财经类的专业硕士明显受到更多考生的青睐。”韩云炜说。
但考研学生的务实心态,有时候也给一些教授们留下了“过于现实”、“急功近利”之感。
“到底是选学校还是选专业,这个问题在考研阶段尤其突出,也尤其残酷。”上海理工大学研究生院院长刘宝林教授介绍,该校的动力工程、制冷、机械、光电等工科专业一直具有办学优势,这两年招录阶段的竞争一度非常激烈,生源比较理想。但在享受这份“甜蜜”的同时,市属院校也有苦恼:本校培养的尖子生,想留却留不住。
让刘宝林印象深刻的一件小事是:在统考报名前进行的推免生面试阶段,一位尖子生同时报考了上海理工和一所外省市985高校的某个工科专业。“从学科排名来看,我们这个专业遥遥领先。而且如果这位学生留校,学院将让学术水平最高的教授指导他,并在其他方面提供优惠条件。”但最后这位学生还是选择了去外省市的一所985高校,而且派给其的指导教师是一名年轻的副教授。在做出决定前,这位学生给出的理由是:考研就是图个学校牌子,今后不打算从事学术研究工作。
考生对自己的实力要有充分预估
任教于沪上另一所市属高校的一位教授也告诉记者,往年他所在的电子工程系是接收推免生的“大户”,对学生吸引力不小,但今年不一样,“好苗子”一个不剩,全部去了985高校。“学生太现实了,这不知道是喜还是忧。”
事实上,发生在推免生和高校之间的“拉锯战”,只是每年考研行情的预演。而一些专家给考生的建议是,挑学校挑专业都无可厚非,但“挑”的前提是对自己的实力有充分的预估。
一位研招专家透露,名校在研究生招生阶段,同样有“掐尖”、继而网罗一批优秀生源的考量。所以,从一些名校“热门专业”的生源结构来看,来自本校的生源以及来自同档次学校“推免”的学生仍然占据大头。虽然按教育部规定,推免生人数不超过总招生计划的50%,但在实际招生阶段,“或许整个学院或学校的招生计划数是符合这条规定的,但在具体专业上,在招录过程中,有些具有办学优势或特色的专业经过一定弹性调整后,给统考生预留的名额十分有限”。
报首席记者 樊丽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