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快递行业发展报告:大学生人均年收包裹16个
昨日上午,中国教育后勤协会校园快递工作委员会、菜鸟网络、阿里研究院在珠海发布首份《校园快递行业发展报告》。报告显示,去年我国内地高校包裹数约占全国总量的6%,直接带动7万个就业机会。大学生人均年收快递16个,全国2000多所高校人均网购1100元。报告还显示,学校层次越高,学生网购开支也越高。
现状 大学生人均年网购1100元
报告显示,年轻人是数字消费的引领者,以过往“双11”为例,约50%以上的消费者年龄在30岁以下,其中18至25岁的年轻人占25%左右。而高校消费特征主要体现在消费频率高,人均网购额度低于社会平均。
报告援引阿里研究院数据称,去年全国2000多所高校人均网购额为1100元。同时,高校内部消费水平也显示出较大差异,211高校的人均网购额为1500元,高出全国高校平均水平的36%,985高校人均网购额1650元。此外,高校快递物流市场体现出与社会完全不同的季节特性,具有明显的寒暑假特征,每年1至2月,7至8月物流量明显下降。其中,11月网购达到峰值,2月网购量最少。
同时,高校区域快递物流规模与全国区域物流分布几乎完全不同,全国区域电商物流规模与本地电子商务发展一致,高校物流与之相关性不高,而与区域高校数量正向相关。排在前三位的省份分别是江苏、广东、山东,排在前三位的城市则是北京、武汉、广州,而上海、杭州、天津未能进入前十。羊城晚报记者获悉,广东省大部分高校的日快递量在1500件以上。
问题 “最后一公里”仍未“通畅”
报告指出,近年来校园快递行业整体顺利健康向好发展,已经逐步摆脱了无序运作,但在个体运行上还存在着问题,尤其是“最后一公里”问题。
例如目前校园快递站点的性质问题,是经营性质还是公益性质,没有明确说法。学校在对校园快递末端服务进行招标的过程中,应该依据什么来确定标的价格、经营方式等,有待政府或行业相关部门给出明确意见;随着快件量的迅速增长,快递站点的选址及空间布局如何确定急需参考标准也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
据了解,目前我省各大高校物流末端配送模式主要还是“摆地摊模式”。各物流公司快递员在校外或者进入学校制定区域进行快递分发配送。从对高校后勤工作人员的调研结果来看,我省高校摆地摊模式比例高达65.38%,成为目前高校校园快递配送的主要模式。该模式运营过程中,快件常随意摆放,不仅较为混乱,而且存在一定安全隐患。此外,快递公司通知取件的时间不均等,取件位置也不固定,再加之取件人因个人原因(如上课、外出),形成了送货者和收件者难以很好对接,进而影响一次性配送成功率,也造成了收件人的困扰。
建议 快递点成校园基础设施
“明确校园快递站点的性质与定位,强化其公益属性,将‘校园快递站’作为学校为师生提供后勤服务的公共产品,成为学校基础设施的一部分。”对于站点的性质,报告中,中国教育后勤协会建议行业主管部门联合教育主管部门,支持校园快递末端运营模式的创新。
报告认为,未来校园快递会向物流静态化与市场细分化、校方定位向公益化与业务市场化发展,校园物流体系更生态化。在此基础上,在校学生、校方工作人员、电商物流平台、物流企业可以形成大规模社会协作效应,进而辐射带动更多的衍生产业,在校大学生也可以得到更好的直接创业机会和衍生机会,为实现智慧校园再进一步。(羊城晚报记者 吴国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