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最需要、也最缺乏“社会责任”和“实践创新”
讯(记者 张鹏)21日,第十一届中国长三角校长高峰论坛在上海市大同中学举行,今年的论坛主题聚焦“核心素养——校长的思考与实践”。上海市教科院普教所发布了《长三角“学生核心素养”校长调查报告》,报告认为学生最重要的核心素养应依次为社会责任、身心健康、学会学习以及实践创新,遗憾的是,当下中国学生最为缺乏的核心素养分别是社会责任、实践创新、科学精神以及人文底蕴。
这是“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正式发布后,全国首场以此为题进行深入讨论的区域性校长论坛。250多名来自4省市的中小学校长参与讨论交流。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要求的综合表现。
今年9月,北京师范大学受教育部基础二司委托发布《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明确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3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6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18个基本要点。
为深入了解长三角地区中小学校长们对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看法及教育现状,由上海市教育报刊总社发起,联合浙江教育报刊总社、江苏教育报刊总社、安徽省教育宣传中心,委托上海市教科院普教所开展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校长调研。上海市、浙江省、江苏省和安徽省四个省市的330名中小学校长参与此次调研。
《长三角“学生核心素养”校长调查报告》显示,超过75%的校长认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提出有助于实施素质教育,能引领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型。
中小学校长们认为,对学生而言最重要的核心素养依次为社会责任、身心健康、学会学习和实践创新。但另一面,校长们普遍认为目前中国学生最为缺乏的前四项核心素养依次为社会责任、实践创新、科学精神和人文底蕴。
校长们认为,目前学校针对身心健康、学会学习、国家认同和审美情趣等素养落实较好;但国际理解、实践创新和社会责任等素养落实效果欠佳。不同学段来看,高中校长认为在国家认同、科学精神和国际理解等素养落实上,高中好于小学与初中。小学校长认为在学会学习、审美情趣和实践创新等素养上落实较好。
下一步,八成以上的校长表示要在课程中融入学生发展核心素,同时,校长们也认为要加强教师培训使老师理解并具备相应的技能,并课堂中融入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专家则建议,落实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应加大教育综合改革力度,尤其是深入推进现有考试评价制度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式的改变,真正树立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考试评价制度。开展多层次各学科教师的专题培训,丰富教师开展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培养的知识和能力。加大基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课程开发与实施力度,尤其是对学生发展既重要又相对缺乏的社会责任和实践创新两大素养,需要校长和教师开发出更丰富的、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成体系的课程培养体系,探索更加多元适切的教学方法。对于学生相对缺乏的科学精神和人文底蕴类课程,需要优化现有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以发挥出更大的教育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