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安推出国内首本小学男生专题教材
课外活动课上,老师正在指导小学生们操作电动汽车模型。袁婧摄
■本报记者 张鹏
“你想过‘我为什么是男孩’这个问题吗?法国人有一个有趣的说法,他们认为孩子是从植物里变出来的。男宝宝是从卷心菜里钻出来的,而女宝宝则是从玫瑰花蕊里长出来的。你能说出自己是怎样来到世界上的吗?”最近,上海市静安区部分小学的男生们,拿到了一本名为《小小男子汉》的绘本。据悉,这是由静安区教育局德育室与全区探索男生教育的学校和心理教师们共同编写的国内首本为小学男生“量身定制”的教材。
教材编写者表示,男生教材是个性化教学的一个缩影,是送给男生成长过程中的“特殊礼物”。但解决当下男生教育的问题,单是凭借一本教材还远远不够,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努力。据悉,这本教材正在向全区小学推广,未来静安区还将编辑出版面向幼儿园至高中所有年级的男生教材,针对女生教育的专题系列教材也在编写中。
一部绘本反映男生该具备的品质
翻开《小小男子汉》这本教材,轻松俏皮的语言配上绘制精美的图画,尤为引人入胜。教材针对小学四五年级的男生,分为6个篇章,例如第一课“我是男孩”,主要帮助男生理解“为什么我是男孩不是女孩?”“男孩和女孩究竟有哪些不同?”“怎样才能成长为‘最好的自己’?”等问题。教材第5课,则聚焦“社会大冲浪”,分成“男子汉怎样表达‘爱’?”“生活中要不要讲‘哥们义气’?”“什么是公共生活?”等3个模块。
据了解,该教材以教育部和上海市教委颁发的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生命教育、生涯指导教育、安全教育纲要为主要依据,从“人”的角度,围绕小男生们成长必须面对的与性别相关的困惑组织教学内容,着重帮助他们了解性生理、性心理等方面的知识和增强保护、悦纳自己的基本能力,从而提升敢于担当的勇气与素养。
参与教材编写的静安区闸北第三中心小学校长尤睿说,这本教材的编写从内容上看逐层递进,从教会男生概念的认知,到培养男生的交往能力,再及男生应该承担的责任等,这让家长、教育者和男生本身了解男生本应该具备的品质。
《小小男子汉》是男生教育专题教材的第一本。静安区教育局德育室心理教研员钟向阳介绍说,根据规划,静安区还将编写适合从幼儿园到高中所有年级的男生教材。
关注男生教育始于6年前
其实,对于男生教育的关注并非从这本教材开始。尤睿发现,学校里的男生,耐挫能力相比女生有些薄弱,也缺少了些阳刚之气。2010年开始,闸北第三中心小学便设置“父子大课堂”,从男孩心理健康的角度切入,探索对男生的教育方式方法。“每个月,我们都邀请学校里所有男生家长走入课堂,分年级、分主题地参与男生们的课堂活动。”这些家长从最初的不理解、排斥到如今积极参与每次课程的准备工作。尤睿看到了男生和父亲的可喜变化:父亲更多参与家庭教育中,与男生交流更多。学校里,充满阳刚之气的男生越来越多了。
2012年,静安区教育局德育室集全区各校经验,出版了男生专题教育案例集。今年,德育室将案例集继续深化,与全区其余探索男生教育的学校一道,编写针对男生的教育专题教材。男生教育专题教材的诞生是为了让男生在成长过程中感到,自己受到了关注,也是教育走向个性化服务的一个缩影。钟向阳透露说,除了男生教材外,女生教育主题系列教材也在编写过程中,不久就将与全区学生见面。
父母要给男生一些“顽皮”空间
男生教育专题教材编写并不等于男生教育特殊化。尤睿说,男生与女生在教育方法和理念上既有共性、也有各自的特点,要理性看待这一问题。
编写男生教育专题教材可喜之处是说明有更多的学校关注到了男生教育的问题,但解决男生教育问题,单凭编写一部教材、设置专门的男生课程就能解决吗?沪上不少教育界人士表示:恐怕没这么简单。
长期从事性别教育探索的上海理工大学附属小学校长丁利民分析说,男生教育问题应追根溯源。从课堂形式来看,我们的课程设置大多以听讲为主、动手实践的机会较少;在学校生活中,更多强调规范类行为,缺少多样活泼的运动;在小学教育阶段,男教师的比例不足20%,学校里缺少成年男子的榜样力量。尤睿也分析说,当下家庭教育监护人以女性居多,殊不知,男生的成长过程中,父亲具有母亲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在大部分家庭里,父母并没有形成这样意识,大多数的父亲感到,家里只要有一位监护人照顾孩子就可以了。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环境等多方面的因素,构成了对男生成长略微不利的整体环境。
“如果学校生活和课程更加多元,学校中有更多男教师、家庭教育过程中父亲更多参与,男生教育的难题或将不复存在。”包玉刚实验学校校长吴子健则呼吁,解决男生教育的问题,除了改变课堂,关键环节在家庭教育。父母要留给男生一些“顽皮”的空间,更新男生教养观念,甚至允许他们“打架”“拆装电器”等天然流露男生天性的行为,久而久之,男生身上就会有“野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