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技术轻思想,舞蹈创作面临同质化
斯图加特芭蕾舞团演绎经典芭蕾舞剧《罗密欧与朱丽叶》。(艺术节供图)
“国内编舞者的创意都被谁偷走了?”昨天下午,在上海国际舞蹈中心小剧场举办的第十八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舞蹈论坛上,中国舞蹈家协会主席冯双白抛出问题。不仅仅是中国,当今全世界芭蕾舞团都面临着同质化的问题。似乎大家都在一场场演出中疲于奔波,很少静下来思考:芭蕾的未来究竟该如何?
这场名为“国际芭蕾创作与编舞:现状与未来”的论坛,由旧金山芭蕾舞团首席舞者谭元元主持。俄罗斯莫斯科大剧院青年舞蹈编导项目艺术总监谢尔盖·菲林,德国斯图加特芭蕾舞团艺术总监瑞德·安德森,芬兰当代编舞家约马·伊罗,法国编导马蒂·维尔斯基等纷纷发言,国家大剧院舞蹈艺术总监赵汝蘅等通过远程视频参与了讨论。
学校教技术忘了教思想
冯双白说,他曾经被一个外国同行的问题问倒:在中国的许多舞蹈节目中,为什么年轻人恋爱经常是同一个动作套路———一见钟情,女孩子害羞跑到舞台一边,一只手留在身后,男孩子再三试探后上前一把拉住,然后……
“编舞们的创意也许是被我们过于重视技术的舞蹈教育‘偷’走了。”冯双白说,“课堂上老师的示范动作好比至高无上的标准,甚至即兴编舞,除了道具不一样,舞蹈的气质都和示范如出一辙”。严格的教育使得国内舞者的技术已经完全可以达到世界一流的水准,但舞蹈中最富有灵性的部分,却没有足够重视。无论从个性、艺术形象,还是创新上,都和国际一流编舞存在差距,“用舞蹈语言去创造一个活灵活现的人物,而不是一个符号,这点我们还做不到。”
很多享誉世界的芭蕾编舞大师都是从演员一步步摸爬滚打成长起来的。而在国内,芭蕾出身的编导却十分罕见。大多数芭蕾舞演员们从小就一门心思跳舞,老师怎么教、编导怎么编就怎么跳,很少去想作品中涉及艺术本质的问题。所幸的是,现在国内已有不少年轻芭蕾演员开始琢磨编舞了。近年来,中央芭蕾舞团建立了自己的工作坊,团里的每个人都可以参与编舞,对作品采取优胜劣汰的制度,选取好的作品搬上舞台。这个模式还在试点阶段,但可以预见,未来将对国内芭蕾舞生态产生有益的影响。
发展芭蕾中国学派
赵汝蘅身在西安也通过远程视频参与了讨论。她说,中国整个舞蹈事业十分繁荣,作品非常多,但是高峰作品不多。走中国自己的路是中国芭蕾发展永远的方向。赵汝蘅指出,中国舞剧当下需要解决的问题特别多,其中有一个世界范围的问题———如何走出传统框架,创造出和自己民族性相适应的作品。她说:“我们在继承老艺术家们的作品的同时,也要研究我们的芭蕾究竟该走融合古典的道路还是其他方向。”
冯双白认为,发展芭蕾中国学派是这一代中国舞蹈者需要共同努力的问题。芭蕾艺术民族化探索之路已经走了几十年,《白毛女》 和 《红色娘子军》都是标杆,是芭蕾中国学派的经典———它们不仅表达了我们自己的传统艺术,同时也符合芭蕾艺术标准。而近几年,这样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几乎没有。
不仅如此,学界还产生了一些不好的现象:学芭蕾的人不待见学民族舞的,学民族舞的觉得跳芭蕾靠一双长腿就可以……两种舞蹈间的隔阂是建立芭蕾的中国学派的过程中亟需解决的问题。他说:“年轻一代应该打开眼界,一方面去学习西方最好的东西,另一方面还是要到我们自己的传统里去寻找灵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