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蛊是如何跟苗族文化关联起来的?

2016-11-10信息快讯网

[摘要]时至二十世纪,沈从文笔下的湘西一带,仍然笼罩在一种吸引外人好奇目光的文化混合的氤氲之下。“放蛊”、“赶尸”等等来源于想象,依附于道听途说,就共同塑造了一个“最熟悉的陌生人”。

几日前云南文山在当地围绕营建“文山市苗族文化生态园”举行的会议中,引出了与当地民族文化有关的一则新闻。当地苗族同胞称文山代市长龚卿在谈到苗族历史、文化时,使用了不恰当的描述。其中涉及了苗族在历史上的迁移,并特别将“巫文化”与苗族联系起来。这些不当之处,很快引起苗族同胞的回应,苗族网站上发表了关于此事的公开信。一些苗族知识界人士也纷纷通过与“我是苗族,我没有魔法”字样合影自拍的形式,澄清巫文化与苗族关系。

巫蛊是如何跟苗族文化关联起来的?-信息快讯网

图源网络

巫蛊是如何跟苗族文化关联起来的?-信息快讯网

图源网络

当地调查组随后对参会人员的进行了调查,结果则是有人认为不带有侮辱或歧视的意思,另一些则对是否有侮辱或歧视不作评判。

从公开信的内容来看,引起苗族同胞抗议的言论主要集中在两点,第一点,是对苗族迁移历史的错误认识(“苗族是被撵跑过去的嘛!所以,才跑到了国外”),以定居文化的视角来评判不同的生活方式。第二,是对苗族文化的误解(“苗族巫文明是很恐惧的”),将其与并不存在的“巫蛊”习俗联系在了一起。

尽管不知道此事的后续如何,但作为地方行政长官,代理市长却未能在民族文化理解,相互尊重方面作出表率,反而在公开场合,对其他民族文化使用了不当的说法。而且市长身为彝族,同样有着自身独特的文化,却没有以“同理心”来对待身边的苗族同胞。由此可以想见,其实这些有关苗族文化的误解在当地,甚至包括其他通过影视作品、通俗文学粗略接触苗族文化的人们头脑中,确实存在相当的程度。而龚代市长,只是在无意识中,将那些长期存在的错误认识,非常有代表性地表达了出来。

跳出定居文化的框架来理解游耕民族

为了正本清源,厘清那些人们无意识中对苗族文化的误解,我们暂时将公开信的抗议意味放在一边。或许可以先从苗族本身的历史和文化中入手,提供一些基本的认识,有助于去除偏见造成的影响。

首先,苗族的迁移。苗族和中国西南许多民族一样,有着迁移的传统,因为他们的生活方式与其生计类型密切相关。在西南地区有“无山不瑶、无林不苗、无峒不侗、无水不壮汉”的说法。意思是,一般地,汉族和壮族都住在靠近河流湖泊的水田附近,侗族则住在山间小盆地,而苗族和瑶族则住在山腰上。

由于山间种植全要靠天吃饭,加上水土流失,肥力下降,不能像汉、壮民族一样长期定居,苗族和瑶族都需要经常开辟新的田园。为了方便种植、管理,开好新的田地后,苗族就会放弃旧家,乔迁新居。一住一迁的周期,短则几年,长则十多年。这样的迁移并非被撵或逃亡,而是对山地资源非常有效的利用和保护。我们把这种生活方式称作“游耕”文化。在西南地区,除了真正依靠河谷水田生活的人口,其余大部分都会选择不定期迁移,彼此并没有本质区别。

真正引起苗族从中国中、南部向南大规模迁移的,发生在清代的雍正、乾隆时期。当时清政府的“改土归流”政策波及西南数省。在贵州靠近湖南的黔东南地区设立了“新疆六厅”,将这一地区纳入国家行政管理体系,原先高度自治的苗族,因此开始了向南迁移的过程。 “改流”进程,同样发生在川南、滇东北地区,许多当地生活的彝族、壮族、瑶族都走上了迁移之路。有些甚至向沿着澜沧江-湄公河,进入越南、老挝、泰国等地。比如,彝族、苗族都有近百年迁居越南的历史,成为越南的少数民族。

而云南的文山州,就是这条迁移路线在中国境内的最后一站。正因为此,许多定居中南半岛的苗族都会将自己的来源,追溯到文山。这次引起争议的苗族文化园就取名“蒡蔸朗苗族文化生态园”意思是鲜花盛开的地方,纪念这一组居地。

总的来说,苗族在过去二百年中的迁移,一方面是来自本身游耕的传统,另一方面则受到清政府改流政策的影响,这在整个西南地区各个民族中都非常普遍,不仅限少数民族,包括汉族在内都经历了向东南亚和海外的迁移。

巫蛊是如何跟苗族文化关联起来的?

其次,苗族与巫蛊文化并没有特别的联系。巫蛊,一般来说,就是用认为有毒性的物质或言语诅咒去伤害仇人,这是世界所有文化的普遍现象。那种用各种爬行类、两栖类、节肢动物和昆虫混合的做法,并没有任何实际作用,多来自对“有毒”生物的心理恐惧和后来文学作品的渲染。

类似的“巫术”在中国各个地区都能找到,不但存在于民间,文献中也相当普遍。而且如果要追根溯源的话,最早的文献记载都集中在汉族地区。那么,有关巫蛊的标签,为何被贴到了苗族身上?这也和清代“改土归流”过程有关。苗族世居的湘西、黔东地区,是与汉地最接近的异文化区域,在改流过程中首当其冲。在改土归流过程中,很多当地苗族都融入到当地编户齐民当中,使许多当地文化的元素被保留下来。

尤其是苗族等游耕民族过去较少实践定居生活的特点,加深了其他人眼中“来去无踪”的印象,相信他们仿佛具有来去自由的法力。这种既熟悉又陌生的感觉,造成在清代人眼中,苗族文化特殊性的一部分。

时至二十世纪,沈从文笔下的湘西一带,仍然笼罩在一种吸引外人好奇目光的文化混合的氤氲之下。“放蛊”、“赶尸”等等来源于想象,依附于道听途说的奇闻轶事,就共同塑造了一个“最熟悉的陌生人”。在今天的苗族地区,当地各个民族无论苗族、汉族、彝族都没有明显的区别,但为了突出各自文化的特征,那些徒有其名的异文化标签,被特别放大。加上在各种武侠小说中特别加入的异域情调,原本各地普遍存在的旧时迷信风俗,就被不幸地固化在苗族的文化标签中。

对“异文化”的偏见

巫蛊文化本身只是想象的产物,并没有任何实际的意义。它既不属于苗族,也不属于任何一个中国民族,不应成为对当下的困扰。

所有有关苗族的文化误解,都与他们历史上形成的迁移习俗有关。迁移是一种符合自然规律,合理利用土地的生计方式。但同时也成为定居人群眼中的“异文化”。清代对苗族地区的行政改变,是想将这些迁移中的人们,固定为国家的户籍人口。但这反过来促使苗族翻山越岭,和许多山地民族一样,向南方继续迁移。

这种迁移文化,同时也成为他们被贴上“巫蛊”标签的原因之一。人们因陌生而产生距离,而距离则造成了误解和偏见,由偏见而不敢接触。迁移中的苗族,不得不在误解中,继续迁移。这种对异文化的偏见不仅存在于人们对苗族的刻板印象,其实也可能出现在我们每个人身边。

幸运的是,云南文山的这封公开信,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直面文化的机会。苗族没有巫蛊文化,同样,他们只是乐于享受迁移中的自由。而这些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本身,不应成为被他人误解的缘由。用更多的交流和沟通,化解距离带来的陌生感,用更多的知识,填补偏见造成的鸿沟。或许是这一事件给龚代市长和我们教授的重要一课。

酒文化:古代文人雅士之酒船
2016浦东文化艺术节落下帷幕
如何​​在梧桐树下创业?文化吸引力能否平抑高租金?来天平街道看看吧
文明古国如何真正走向世界——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谈全球视野下的古国文明保护
【书人茶话】民间文化的钟情者
这些病是"睡"出来的 可惜很多人没意识到
教你如何鉴定猫眼碧玺的质量
新静安推动新文化 “网文讲坛”近日开张
如何判断崖柏根雕艺术品的价值
老酒价格暴涨该如何收藏
16岁00后小伙当爹了 一家3口加起来不到33岁
机器人2.0如何“燃”起来
直击 | 突如其来的噩梦:巴基斯坦警察学院恐袭事件
上马沿途景观美翻了 跑起来!遇见不一样的上海
排名各有讲究 各式各样大学排行榜怎么来的?
上海难得一见的香樟林小区 修剪树木居民意见不一
环球车享携手三大保险公司 共同打造更安全出行体验
四地交流“互联网+公共文化服务”
谈论减负时,我们应该先回顾文化传统
让各国博物馆丰富馆藏都活起来
做厚文化,孕育更多灵魂有香气的人
不可不知 崇明的特色文化符号
做厚文化,孕育更多灵魂有香气的人
让各国博物馆丰富馆藏都活起来
冬季养生饮食原则 3款养生粥学起来
上海户籍及非沪籍学生如何转学?看完这篇就明白了!
《北京的洋市民》:“摩登”北京如何可能
古老的长角苗族 把掉的头发编起来当嫁妆传给闺女
当代新水墨如何选好发展坐标
您的快递真的翻沟里、掉河里、烧起来了……
晚清官员如何处理与天主教会的关系?
揭秘神舟十一号返回:如何再入大气层?在哪儿着陆?
毁掉女孩未来的7种教育方式,第1条就中招!
民族文化基因是中国梦的魂与根
御宅族文化如何影响日本社会
©2014-2024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