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风”开启图书美学探索

2016-11-15信息快讯网

 

 

 

25种年度“中国最美的书”揭晓,其中不少书凸显民族文化特质,在纸质书上开展了一次次中国美学与西方设计潮流相融合的创新探索之旅。图为获奖图书《水墨戏剧》《古拙》《花朵里开花》。(上海市新闻出版局供图)

■本报记者 许旸

当书籍设计理念日益被出版界所接受,除了“高颜值”,最美的书还需追求什么?昨天,2016年度“中国最美的书”评选揭晓,《中国精致建筑100》《造·化:中国设计》等来自全国18家出版社的25种图书荣膺称号,并将代表中国角逐2017年度“世界最美的书”评选。活动现场,评委刘晓翔、吴勇等多名图书设计师谈到,不少获奖图书凸显了本民族文化特质,灵活运用水墨、玉器、桃花坞年画等传统文化元素,以及 《茶经》《红楼梦》等中国经典古籍题材,在纸质书上开展了一次次中国美学与西方设计潮流相融合的创新探索之旅。

可以说,目前市场上不少图书做得愈发精致,局面可喜,不过,也有出版人提到,要警惕空有皮囊的“过度设计”现象———为了吸引眼球堆砌装饰元素,图书包装与文本内容割裂等。毕竟,当我们在亲密接触一本经过设计的纸质书时,只有它的质感、肌理与图书主题、架构默契融合,予人有温度的“悦读”享受。

让图书成为人们了解民族文化特质的绝佳窗口

在业内看来,25种年度获奖图书传递出这样的信号:书籍设计绝不止简单做个漂亮的封面装帧,它不仅要和书籍内容本身契合,还涉及到多种领域的知识介入,设计师往往扮演了文本信息传递的导演和编织者。多次参加“中国最美的书”评选的评委之一、日本设计师铃木一志谈到,比起过往几年,今年这批获奖图书整体样式上更贴近读者,易读性强,富有中国特色的传统文化题材越来越得到重视,恰如其分的设计与创意,让图书成为人们了解民族文化特质的绝佳窗口,从而辐射出吸引全球读者阅读的磁场。

以获奖作品 《水墨戏剧》 为例,全书以水墨作品介绍中国戏曲艺术,设计上借用脸谱、服装等多种戏曲化元素烘托主题。书的4个部分用不同颜色纸张分别包裹,恰似戏曲中的幕布。函套上的镂空如追光一样引导戏中人物出现,拉开之后方能看到“舞台”全景,而一帖帖内页装订成的裸脊有戏本的意象。内文的要点用驼色块映衬,与插画的背景色相映成趣,同时插画又采用了“虚实”两种不同形式,有的直接印在内页上,有的则粘贴上去,隐喻中国传统戏曲独特的舞台设置和动作常常使用到的“虚实”之美的处理方式。订口处有的地方露出半个脸谱,像是台口候场的演员,处处以“书戏”的表现形式与中国戏曲艺术遥相呼应。

可以说,民族文化题材多元广泛地运用在图书设计中。《红楼玉语》 的封面设计如玉石般纯净和晶莹剔透,运用了纸张的烫透特点,版式淡淡的影调透出玉石的温润,留白处为读者留下对玉石雕刻艺术无限的想象空间。更不消说《桃花坞新年画六十年》 封面函套从黑白开始,逐步打开后却跳出一个桃红柳绿的缤纷世界,过年的气氛跃然纸上,纸张手感柔软,恰似年画;《全图本茶经》 大胆尝试了用西式装订来表现中国茶文化,颇具新意。

纸质书卷艺术,呼应了慢生活美学

如今,不少人尤为珍视书本持握在手的美感,对设计、装帧与质量的要求更为苛刻。刘晓翔谈到,读好书,不仅是种愉悦体验,也是当代社会快节奏语境下的一种慢生活方式、一种求真尚美的生活美学的营造。在业内人士看来,纸质图书的载体是纸,纸有五感,所谓触觉、视觉、听觉、嗅觉等,是具有“表情”的空间肌理。读者的阅读体验,折射了对书籍设计的美学、对图书内涵的综合认知。

此次获奖的 《给孩子的汉字王国》开本采用黄金比例,排版布局疏密有致,大部分图正文均为黑色,而每个被讲解的文字及其象形图形又采用了棕色,打破了沉闷感,编辑设计的理念使阅读层次感明了,文字的象形性来源也十分清晰。

在铃木一志看来,书籍设计在文化本质上就是以人为本、具有人文关怀的生活美学的一部分,也呈现了出版从业者对于强调交互体验的阅读环境以及阅读品质不懈追求的审美意识。比如企鹅手绣经典系列的 《绿野仙踪》 《黑骏马》 《爱玛》 《小妇人》等6部作品,以特殊创意和工艺展现文学名著之美引发市场关注。在电子书和屏式阅读的大潮之下,读者仍需优雅、创意工艺来展现经典文学和文字之美。“电子书时代的到来恰恰是书卷艺术的一个机会,如何让大众更愿意亲近书,领会纸质书区别于电子载体的魅力,书籍设计师的责任重大。”他说。

“中国最美的书”活动由上海市新闻出版局主办,自2003年创立以来先后有13批271种“中国最美的书”亮相德国莱比锡,15种荣获“世界最美的书”奖项,其中2项获金奖。连续13年的中国书影之美飘香莱比锡,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今中国书籍设计水平,也体现了中国的书籍设计者在立足本民族文化特质基础上融合世界设计潮流的探索精神。

©2014-2025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