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海光林毓生书信录》:50多年前的这一对师生

2016-11-15信息快讯网

以当时称雄一时的美国文化而言,殷海光认为美国文明的病象已经显露了:“一个社会,技术肥肿,伦范消瘦,唯利是图,个个忙得失魂落魄,怎样维持平衡呢?不平衡必至引起不安的。”

《殷海光林毓生书信录》:50多年前的这一对师生-信息快讯网

殷海光与林毓生的合影。

《殷海光林毓生书信录》:50多年前的这一对师生-信息快讯网

弗里德里希·奥古斯特·冯·哈耶克(又译为海耶克,1899-1992),奥地利裔英国经济学家,新自由主义代表人物,代表作有《通往奴役之路》《个人主义与经济秩序》等。

《殷海光林毓生书信录》:50多年前的这一对师生-信息快讯网

《殷海光林毓生书信录》

作者:殷海光林毓生

版本:中央编译出版社·三辉图书2016年7月

林毓生1958年台湾大学历史系毕业,1960年赴美深造,师从哈耶克。1970年开始执教于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校区历史学系,著有《中国意识的危机》、《中国传统的创造性转化》等。

殷海光(1919-1969),逻辑学家、哲学家。早年从师于著名逻辑学家、哲学家金岳霖先生,1949年后进入台湾大学哲学系任教,被称为台湾自由主义开山人物。

1963年,在美国芝加哥大学就读的青年学人林毓生写信给远在台湾的大学时代的老师殷海光,谈到人际间深度的精神交流的不易,以及这种匮乏给喧嚣的现代人的生活所带来的内在的欠缺感:“我觉得很寂寞,不但在情感上如此,在思想上更是如此,看看咱们这一代年轻人,再看看老一代,有几个是头脑清楚并对生命具有热忱的人?……时至今日文明可能随时毁灭,人类面临着无比的威胁,真正可以珍惜的是个人和个人间真挚情感的交流。”

这封信写于冷战时代,台湾尚处于戒严状态,那时候的林毓生就忧虑现代文明的毁灭,再联系林毓生晚年与王元化先生经常提及的“文明的庸俗化”以及“这个世界不再令人着迷”等话题,可以窥测出一个知识人青年时代奠定的精神底色,对其一生的知识趣味与精神品位都有根本性的导向意义。

悠悠半个世纪过去,殷先生早已作古,而林先生也已退休,但仍然笔耕不辍,深思不辍。回头来读50多年前这一对师生之间的真性情的交流,对于生活在一个微信、电话交流为主要形式的时代的我们来说,无疑具有一种别样的兴味与凝重。林先生也谈及寂寞,并认为精神生活以及人际之间精神的交流,是可以驱散这种内心的寂寞感的,从殷海光先生读其来信时之内在的喜悦,我们也可以感觉到何为心灵的契合与共鸣。而时人使用微信刷朋友圈,频繁高密的交流似乎并未带来精神的成长和心灵的开阔。两相对照,更让我们惊异于殷海光、林毓生先生在书信中反复谈及的一些议题的“经典性”。——所谓经典,就是跨越时空和不同代际的心灵而具有永恒的切时性和当下性。

反思现代性:“几乎完全吞灭了人本主义”

20世纪60年代正是西方世界在战后崛起的时代,也是台湾经济开始腾飞的时代,更是西方世界资产阶级的孩子们形成嬉皮士文化的时代。在殷海光、林毓生这两个具有古典心灵的现代人的眼中,这却是一个“技术肥肿、伦范消瘦”的时代。

去世前一年的1968年,殷海光在写给林毓生的一封长信中谈及他对人类未来的忧虑:“我所要打开肺腑说的,是我不想掩饰我内心对人类今后自由问题的忧虑。这主要的并非我个人的遭际使然。在这样一个动乱的岁月,个人的幸与不幸,又算得了什么?我真正关心的是整个人类前途自由的明暗。人本主义(humanism)及科学本是近代西方互相成长的一对双生子。可是,西方文明发展到了现代,科学通过技术同经济的要求,几乎完全吞灭了人本主义。

©2014-2024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