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州现汉代宜居古城遗址

2016-11-27信息快讯网

西汉路县故城遗址保护效果示意图。(北京市文物局供图)

2000余名文保工作人员参与,勘探总面积相当于142个足球场,发掘了1092座古墓、一座汉代古城及一系列重要文物……日前,北京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和北京市文物局联合发布了北京城市副中心文物保护与考古新发现的一系列重要成果。

千余座古墓中,79%被确认为战国至汉代的墓葬。以往人们认为通州是自隋唐大运河开通才繁盛起来,而考古新发现将这个时间点追溯到战国时期,把历史向前推进了近千年。考古资料表明,北京城市副中心所在区域在至少2000多年前的战国时代就有大量人口居住;特别是东汉时期,社会繁荣、人口众多,是宜居之地。

千余座古墓纵贯战国至清朝

北京市文物局副局长于平介绍,2016年2月至9月底,北京市文物局、北京城市副中心行政办公区工程建设办公室责成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对通州区潞城镇的胡各庄村、后北营村、古城村等地区展开了考古调查、勘探与发掘工作。

来自全国9家考古单位的2000余名技术人员,完成了101.3万平方米的勘探任务以及4万平方米的发掘任务。“勘探探孔孔距要求不大于1.2米,孔深不低于5米,日平均30-40平方米/人。”一系列数据为此次勘探提供注解,共发掘战国至清代墓葬1092座、汉代城址1座、汉唐窑址69座、灰坑8座、水井10眼、道路3条;出土各类陶器、瓷器、釉陶器、铜器、铁器、铅器、料器、皮革器等文物万余件 (套);对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墓葬、窑址、地层剖面共计60处遗迹进行整体迁移保护。

考古发现的延绵连续的地层既有自然堆积,还有地震形成的断裂层,为了解通州地区2000年来自然环境的变迁、人地关系提供了证据。大量战国至汉代墓葬形制多样,为研究北京从战国晚期到汉代以来的考古学文化提供了珍贵资料。值得一提的是,此次挖掘的800多座汉墓中,大量文物为探索北京东部地区汉代以来的社会文化面貌、经济发展状况、人口密度和分布、丧葬习俗等提供了证据。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刘庆柱说:“古代通州作为交通的关键节点,地理位置可进可退、气候稳定适宜。在当年主要依靠水路的社会现实下,该处重要性可想而知。”

“地毯式”探查终现西汉路县故城

据史料记载,通州在汉代有城,但在此前的历次考古调查中均未发现。此次800余座汉墓的发现,让考古人员坚信汉代城址就在附近。通过间隔只有1.2米的“地毯式”探查,终于在墓葬群的西北方向两公里处,发现了汉代城址———西汉路县故城。

7月至9月,对路县故城约50多万平方米的考古勘查已初步确定四周城墙的位置及长度。城墙基址保存较好,北墙基址长约606米,东墙基址长约589米,南墙基址长约575米,西墙基址长约555米,四面基本可以闭合,城址平面近似方形,城总面积约35万平方米。城内还发现了相互叠压的明清、辽金及汉代的道路遗存、护城河道遗存。

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副所长郭京宁介绍:“路县故城是目前所知通州区唯一的秦汉城址。它在北京作为早期中国北方地区的政治中心、军事中心和交通中心的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文化、交通、经济、军事意义。”据悉,下一步,这里或将建成汉城遗址公园。

京津冀打造“通州味”传统文化圈

考古资料表明,副中心的考古发现与天津、河北等地的同类遗存极为相似。京东、津西、冀中地区,自古以来文化面貌上呈现一体性。作为中原农耕民族和草原游牧民族间文化交流、碰撞、融合的区域,由此孕育出丰富多彩、极具特色的文化。“考古发现丰富了副中心地区的文化内涵,提升了京、津、冀一体化的文化底蕴。”于平说。

据介绍,下一步,北京市将依据“十三五发展规划”和“三个文化带”发展规划,推进京东大运河、北京市文物收藏修复展示中心文化项目,打造“三庙一塔”为中心的“通州味”传统文化圈,打造通州、张家湾、漷县古城及汉城遗址公园等历史文化景观,建设以展示运河历史文化和举办高端文物展览、重大文化活动的副中心现代化博物馆和一批历史文化展览参观场所。

©2014-2024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