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辉艳如云,中国黎族服饰展在沪开幕

2016-11-28信息快讯网

 

讯(记者 张晓鸣)上海与海南,一个江之尾,一个海之角,千年以前千里相隔,并无干系。宋末元初,松江人黄道婆流落崖州(属今三亚市),在当地学习黎族纺织技术,回到松江后创造出更为先进的棉纺工具和纺织技术,成就了一段中国纺织史上的传奇,也将两个地域紧密关联起来。日前,由上海纺织博物馆与中国民族博物馆主办、海南省民族博物馆协办的“绚彩中华——中国黎族服饰展”拉开了帷幕。

 

本次展览是纺博馆本年度少数民族服饰系列展览的收官之作,按哈、杞、美孚、润、赛等五个方言区,分别展示了不同地区服饰在主题、纹样、色调、艺术风格等方面的不同,呈现出类型多样、内容丰富、风格各异的特点。如操杞方言的妇女多着对襟无纽绣有部族标志长柱花的上衣,搭配短筒裙和黑色或绣花的头巾;操润方言的妇女多着长袖V领的宽大贯头短衣,搭配鲜艳的“超短裙”和黑色或织绣头巾。

黎族,主要聚居在海南省的中南部地区,是中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早在3000年前,黎族先民就已在海南岛上繁衍生息。黎族也是中国最早发展棉纺织业的少数民族之一,唐宋时期黎族的棉纺技术已领先于中原发展起来。独特的海岛环境、悠久的人文历史,孕育了别具风情的黎族传统文化。他们造船屋、尚狩猎,刻木为契、点线文身,构成了黎族传统社会古朴而温情的画面。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人类社会的历史就是服装发展演变的历史。在这个历史的进程中,材质的选择以及形制的改进从未停歇,且一旦被证明行之有效,与之相关的工艺及意义就会被固化下来,直到更适合的、新的形式出现。黎族服饰中的树皮衣、藤甲衣、贯头衣、无领衫,还有极具现代感的“超短裙”,以及多达160余种黎锦纹样、沿袭了千年传统的五色分用,都保留了很多中国古代服饰的固有形式和遗风,对于研究中国服饰的演变提供了重要的民族学依据。

黎族女子从六七岁起就开始学习纺纱、染纱、织布、刺绣四大工艺,清代的程秉剑就曾用“光辉艳如云”来赞美黎锦艳丽的色泽。本次展览除了服装和织锦,还展出了黎族进贡皇朝的珍品龙被,以及各方言区的精美首饰。

匈牙利思想家卢卡奇曾说过“穿鞋戴帽着衣裳,从来就不完全是个人的小事,它首先是文化的表征——既是有文化与无文化的表征,又是此种文化和它种文化的表征。”上海纺织博物馆希望通过这些精美的服装使观众得到美的享受,同时链接起上海和海南的地理文化空间,为观众了解黎族独特的民族文化提供多方位的视角。展期至2017年1月20日结束。

 

©2014-2024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