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跌倒了要不要去扶?

2016-11-29信息快讯网

“孩子跌倒了,家长要不要把他扶起来?”

这是近些年来舆论界经常谈论的一个话题,而且观点惊人的一致:孩子跌倒了,家长“不要心太软”,不要管他,要他自己爬起来。还引用“证据”来说印证自己的观点:“人家外国的父母都是这样。”

年轻的父母听了,也有人对此深信不疑。理由是:这样做可以养孩子经受挫折的能力。如果父母把孩子扶起来,就是强行剥夺了孩子经受挫折教育的“机会”,是不能扶。

这种观点究竟对不对呢?我以为,这种观点有点儿偏颇。

要区别情况,分别对待,不能一概而论。

应当承认,从培养孩子经受挫折的能力的角度来说,这种观点有一定的合理性。从小让孩子经受一些摔打,不要太娇生惯养,是有远见的,这点应当给予肯定。

但是,不对具体情况做具体分析,对于不同情况不区别对待,不管是什么情形,不管孩子年龄大小,身体强弱,也不管跌倒后被摔伤没摔伤,受伤的严重程度等等,主张“绝对”不能去“扶”,恐怕这种主张有点儿太片面,太绝对化,也过于武断了。

如果孩子摔得不重,或衣服穿得很厚,毫发未损,看样子他能够自己爬起来,家长就不要去“扶”他,是应当设法鼓励他自己爬起来。这样做,不仅可以锻炼、培养孩子经受挫折的能力,也会增强孩子的自信心,使孩子在挫折面前,意志变得更加坚强起来。

但是,假如孩子正是蹒跚学步的时侯,年龄太小,身体很弱,或是摔得很猛、很重,摔了个“满脸花”,头破血流,惨不忍睹,难道这种情形也不扶助孩子一下吗?若是这种情形,家长视而不见,熟视无睹,也不伸手扶助,那是不是也有点儿太“残忍”了吧?

应力避早期教育观点的片面性

在孩子遇到困难,受到挫折,需要帮助、渴望扶助的时侯,没有人去热情地帮助、扶助,他会感到人与人之间太“冷酷无情”,太没有同情心了。这不仅会给作为弱者的孩子在心灵上造成极大的伤害,而且当他在看到比他更弱的弱者,诸如遇到比他更小的孩子,老弱病残者等,受到挫折、遇到困难时,他也会“漠然置之”、“袖手旁观”,不会伸出热情的手去爱幼、扶老、帮弱、助残,最后会成为缺乏同情心、冷酷无情的人。假如社会上没有同情怜悯、互帮互助、扶老携幼、扶危济困的良好风尚,社会将会是什么样子呢?

孩子是未成年人,是弱者,他们需要得到成年人的关心、爱护、帮助、保护,成年人也都有这种责任。小孩子在受到挫折,遇到危难时,比如不慎跌倒了,实在是爬不起来的时侯,家长就不能“心太硬”,要热情地关怀、爱护,主动地帮助、保护。这不仅使孩子获得了必要的关爱,体会到了人间的温暖,有安全感;也会使他们在家长扶助、保护幼小的行为中,学会同情、关爱、帮助别人。

有一位幼儿园老师,在教孩子们跳舞时,不慎把脚腕给扭伤了,一屁股就坐在地上,怎么也站不起来,疼痛难忍,脑门上直冒汗。面对摔倒在地的老师,却没有一个孩子上前扶助她站起来。老师听到的则是:“老师,你要勇敢,要坚强,自己站起来!自己站起来!”弄得老师哭笑不得。

我们知道,孩子小时侯所获得的教育和影响,印象是非常深刻的。孔子说:“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小孩子对事物的人生,往往是“先入为主”,小时侯受到的教育,获得的影响是片面的,长大以后的思想和行为也会出现偏差。

教育实际工作者和理论工作者必须注意到这样一种情况:一种倾向往往会掩盖着另外一种倾向。提出一个教育主张,应当慎而又慎,不能太片面,太绝对化,太武断。要辩证地、全面地看问题,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于不同情况要区别对待。

若是针对我们有些做父母的对孩子过于“呵护”、过度保护,而有意识地强调一下“跌倒了要他自己爬起来”,“矫枉”必须“过正”,还是可以的。但不能把它作为一个适用于所有情况的普遍的教育“原则”和行为规范。

在教育孩子时,一定要讲究“辩证法”,不能搞“形而上学”。

注重经受挫折能力的培养,但不能把孩子培养成为“冷血动物”。

其实,我国古代的家庭,既重视对孩子进行同情怜悯、互帮互助、扶老携幼、扶危济困等道德品质的教育,也有严格要求孩子,从小注意培养孩子经受挫折能力的优良传统。

比如,北宋时期著名的哲学家程颢、程颐的母亲侯氏,她生过六个男孩子,由于当时医疗条件太差,四个孩子很小的时候就病死了,只剩下程颢、程颐兄弟二人。侯氏自然非常疼爱程颢、程颐这仅存的两个儿子,把一切希望都寄托在他哥俩身上。但是她深深懂得“慈母败子”的道理,从不娇惯溺爱。

程颢、程颐兄弟二人只相差一岁多。在他们蹒跚学步的时侯,常常摔倒在地,家里的佣人要上前扶抱,侯氏立刻劝阻说:“不要管他们,让他们自己站起来。”然后,又对两个孩子说:“你们走路时,慢一点就不会摔跟头了。你们试试看,试试看。”在侯氏的严格要求和循循善诱之下,程颢、程颐小哥俩一点儿也不娇气。

人们传说外国的父母在孩子跌倒了的时候,“从来是不扶起来”的说法,也只是一种臆说、误传。

前些年,一位哈佛大学学教育的博士生到我这里来访学,要了解中国的传统家庭教育文化。我给那位博士上完课后,出于好奇,我借机会特意询问了一下这个问题。

我说:“我们这里,有人说人家美国的家长,孩子跌倒了,从来不扶不管,都是让孩子自己爬起来。我没去过美国,不了解美国的实际情况。你们美国是这样吗?”

那个留学生听我这么说,哈哈大笑起来。她说:

“哪里有这种事?美国人是从小重视培养孩子经受挫折的能力,要让孩子适当吃些苦;但也不是把孩子培养成为冷酷无情的‘冷血动物’。孩子跌倒了,该扶则扶;该让他自己爬起来,就鼓励自己爬起来。要看具体情况,不能一概而论。”

原来如此。看来,大众传媒上有很多以讹传讹的东西,不要轻信。

其实,孩子哭往往是大人惊慌失措、大呼小叫给吓的。

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我们的先贤所提出的挫折教育的思想,早已深入人心。

中国古人教育孩子很早就懂得“严是爱,惯是害”的道理,严格要求、严格训练孩子,不娇惯溺爱,让孩子在实践中经受摔打、磨练。那时候,每个家庭的孩子都比较多,就是想娇惯溺爱也没有那个条件。

现在,整个社会进入“少子时代”,每个家庭的孩子越来越少。特别是独生子女家庭,只有绝无仅有的一个,把孩子看得比眼珠子还珍贵,娇惯溺爱的现象比较普遍,是该提醒年轻的父母别太“过度呵护”。

其实,小孩子跌倒在地哭起来,不见得是摔得有多么疼痛,而许多情况是,在没有丝毫的心理准备的时候,被突然的跌倒给吓哭了。再加上家长突如其来地令人心惊肉跳的惊慌失措,大呼小叫,孩子本来没打算哭,也会在家长的一惊一炸之下,情不自禁地哭起来没完没了。

如果家长不大惊小怪的,虽然有点儿疼痛,其实孩子也能忍受。家长不要低估孩子的忍受能力,经过鼓励,也就自己爬起来了。

要紧的是,家长要把心态放平和,不要那么邪乎、夸张。

©2014-2024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