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渚考古80年 系列成果诠释中华五千年文明
举世闻名的良渚遗址从首次发掘至今已经整整80个年头,而在近30年来,精美玉器、宏大古城和水利系统等一系列考古成果重现人间。25至26日在杭州举行的“良渚遗址考古80周年学术研讨会”上,专家们认为,这一系列成果为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提供了重要依据。
1936年初冬,杭州西湖博物馆的施昕更在他的家乡良渚一带率先发现了良渚遗址。1956年,中国现代考古学的奠基人之一夏鼐命名了“良渚文化”。上世纪80至90年代,一批高等级墓地和人工堆筑的大型宫殿基址被发现,极大地提升了良渚文化的地位。2007年,总面积300万平方米的良渚古城重现人间。今年上半年,考古工作者又宣布在古城外围发现了中国迄今为止最古老的水利工程,这一工程距今已经有五千多年的历史。迄今为止,在历年的“全国年度十大考古新发现中”,良渚遗址考古的成果已经六度上榜。
“良渚遗址考古是‘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最核心的内容和最重要的成果,不仅构成了长江下游邦国文明形成的关键证据,也为证实多元一体的‘中华五千年文明’,概括出中华文明形成的标志与特点作出了重要贡献。”作为工程牵头人之一、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王巍说,良渚考古为多课题研究和多学科联合攻关提供了丰富资料,像玉器研究就关系到原始宗教与王权、珍贵资源与权力、王权与高端手工业生产和产品分配的关系等一系列与文明起源的重要问题,而古城和水利系统更见证了当时长江下游地区经济、文化与社会的发达,为良渚社会已经进入文明社会提供了新证据,也得到了国内学术界和国际学术权威的认可。
“各个地方各有贡献,通过相互作用形成了中华文化的整体,而良渚文化作出的贡献起码在中国南方是最大的。”著名考古学家、北京大学严文明教授表示,像人工堆筑的贵族墓葬和大型宫殿基址、发达的稻作农业、分化的社会阶层,都见证了良渚文化的兴盛,特别是著名的良渚古城,已经可以称之为“都”。
“最新发现证明,良渚文化已经进入到国家阶段。”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赵辉教授表示,从良渚古城及水利系统所需要的人力和粮食以及各地出土的良渚玉器看,良渚社会内部存在着“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更接近“地域国家”形态,而非仅仅是若干城邦国家的联盟,这些发现都为探索中华文明形成的确切时间提供了重要依据。
“经历了几代考古人的工作,良渚文化考古成果丰硕,但还需要深入研究。”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刘斌研究员说,他们将配合良渚“申遗”工作继续开展古城及水利系统等相关的考古,还将在良渚遗址所在的杭州市余杭区,对1千平方公里的盆地区域进行调查,开展社会、文化、环境等全方位研究。
HRI-JP语言处理软件开始供给用户进行试用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