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装戏中“穿越”的植物:玉米马铃薯成常见bug

2016-12-05信息快讯网

古装戏中“穿越”的植物:玉米马铃薯成常见bug-信息快讯网

央视版《三国演义》第二十一集中,曹兵分发玉米

近年来,“穿越”似乎成了古装戏中的流行桥段。生活在现代的主人公,在神奇的力量下回到了古代,凭借着自己的现代知识,一点点改变历史的面貌,确实是令人兴奋的故事。

不过,或者由于编剧的疏忽,或者由于道具师的不慎,也有不少植物在古装戏中“穿越”了一把,不知道细心的观众是否发现了呢?下面,就让我们来见识一二吧!

两大“穿越专业户”

在众多植物中,稳坐“穿越专业户”头把交椅的,非玉米莫属。从新《水浒传》到《美人心计》,从《云中歌》到《神探包青天》,到处可以见到它的身影。就连素以考据严谨的央视版《三国演义》中,它都要秀上一把。

但是,玉米实实在在不是那个时代能出现在中国的植物。玉米(Zea mays),或称玉蜀黍,是禾本科玉蜀黍属的植物,原产于拉丁美洲的墨西哥和秘鲁一带,是玛雅人主要的粮食作物。1492年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后,才将其带入了欧洲。明朝中叶,玉米通过商人、传教士等多个途径传入中国,其耐旱涝、适于山地沙地种植的特性,很快就受到有识之士的重视和推广。到了清朝康熙年间,玉米已经在全国各个省份都有种植了。

除了玉米外,红薯和马铃薯也是经常“穿越”的作物。例如在《神探包青天》中,红薯就和玉米一起出场。

事实上,红薯(Ipomoea batatas,旋花科番薯属)和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茄科茄属)也都是原产于拉丁美洲的作物,同玉米一样,在航海大发现后自欧洲逐步传入亚洲。玉米、红薯、马铃薯传入中国后,对提高粮食产量、刺激人口的快速增长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也因此成了现代中国人所熟知的作物。不过也正因为如此,它们在古装戏中“穿越”也很频繁,成为了古装戏常见的bug之一。

“穿越”了也是打酱油

相比于玉米、红薯和马铃薯这些能有正面镜头的“穿越专业户”,另一些植物的“穿越”可就郁闷多了,出场也往往是打酱油——例如房檐下的装饰或者盘中的佐料。其中最典型的,当属辣椒。

同玉米、红薯一样,辣椒(Capsicum annuum,茄科辣椒属)也是原产于拉丁美洲地区的植物。不过,从历史文献的记载来看,辣椒传入中国的时间大概要比前者稍晚一些,差不多是明朝末年才传入中国,从江浙、福建一带沿海逐渐传入内地。

由于辣椒味道刺激,刚传入时并不为人所喜食,沿海地区大部分是将其作为观赏植物栽培,因此走上餐桌的时间也比玉米、红薯晚许多。据记载,大约在康乾年间,辣椒才首先在贵州普遍开来。这是因为古代贵州缺盐,百姓们用辣味来替代咸味佐餐。而现在以嗜辣为名的湖南、四川等地,辣椒的普遍食用则要更晚一些。可见,除了讲述清代故事的古装戏外,绝大部分的古装戏中都不应该见到辣椒的身影。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清代之前的中国人就不吃辛辣食物,不过辣味的来源并非是辣椒而已。根据历史记载和考古发掘的结果,中国古代饮食中,辛辣调料的来源十分多样,主要是来自于花椒、姜、食茱萸、胡椒、肉桂、芥菜等植物,其中花椒最为主要。不过花椒的果实比较小,又不显眼,即使出现在古装戏中,也很难为观众们所发现吧?

也有的“穿越”有理由

当然,相比于玉米、辣椒这些明显是由于编剧或者道具师疏漏而导致的“穿越”之外,有些“穿越”似乎是有情可原的,比如说葡萄。

葡萄(Vitis vinifera)是葡萄科葡萄属植物,原产于欧洲、西亚和北非一带,最早在里海沿海地区栽培,距今已有7000年以上的历史。汉代张骞出使西域时,从大宛国(今中亚土库曼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一带)将葡萄引入。此后,葡萄才慢慢在中原普及开来。所以显然,秦代的人是不可能吃到今天所见的葡萄的。

那么为什么说葡萄的“穿越”有理由呢?原来,中国虽然不是葡萄的原产地,却有不少葡萄的近缘种,例如蘡薁(Vitis bryoniifolia)、葛藟(Vitis flexuosa)等。早在商周时期,中国人就采食它们作为水果,《诗经》中的“六月食郁及薁”、“南有蓼木,葛藟累之”即为明证。不过它们的果实又小,口味又不好,在葡萄引入后就逐渐从人们的果盘中消失了。所以剧组用葡萄来代替它们,也是情有可原的。

不过,这些葡萄的近缘种虽然不好吃,可在葡萄育种中的作用可大得很。60多年来,中科院植物所充分利用了我国本土的葡萄种质资源,培育出了“京蜜”、“京香玉”、“北红”、“北玫”等24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鲜食和酿酒葡萄品种,有力地推动了我国葡萄品种的多样化。

©2014-2025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