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时空对话,始于巧合兴于“美美与共”

2016-12-07信息快讯网

 

莎士比亚《威尼斯商人》日前在东方艺术中心上演。(均演出方供图)

 

上海昆剧团推出的“临川四梦”之《牡丹亭》。

本报首席记者 王彦

若汤显祖和莎士比亚能光临这次欢聚,他们会说些什么? 大概是“没想到,我们留下的剧本会在400年后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友好桥梁”;也可能会观照今天的戏剧人“400年来,世界始终期待美感”。作为一场研讨会的“引荐人”,著名表演艺术家焦晃用精巧的设问引出讨论。

昨天,“跨越时空的对话———中英纪念汤显祖、莎士比亚逝世400周年研讨会”举行,为中英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第四次会议揭开大幕。中英汤显祖、莎士比亚研究的权威专家和艺术家们齐聚一堂,向两位巨擘致敬,探究他们的作品经岁月洗礼仍温润人心的奥义。专家们认为,汤莎纪念在2016年同迎热潮,两位大师能在400年后跨越时空对话,能在通往未来的路途中相遇,则兴于中英两国文化界“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理念。

中英两国在文化上的相通相契超乎想象

中国戏曲学院前院长周育德说:“迥异的文化背景和生活经验造就了两人不同的精彩,这正是差异性决定的民族文化特色。”一位集成了中华文人传统的翩翩儒者与一位洞悉了人间百态的剧院文豪,生前从未相知,作品细节上也不具太多可比性,但在贯穿他们作品的思想上,两人却呈现出超越时空的共性———对世间美好的赞颂以及对人性隐秘不懈的探究。

汤显祖留下“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的诗句,莎士比亚则说:“玫瑰不叫玫瑰,它的芬芳依然如故。”汤公笔下的杜丽娘“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莎翁所著的罗密欧也会为爱而死。在英国文化、媒体和体育大臣布拉德雷看来,汤莎二位都是“灵魂里深爱着语言、人类和生活的巨人”,因此,“他们作品的共通之处远比想象中多,中英两国在文化上的相通相契也比想象中更丰富”。

找准当代的“传感器”是汤莎传承的相似命题

研讨会现场的展陈清晰标注着汤莎“互访”的开端。1939年,英国汉学家艾克顿将源自《牡丹亭》的故事《春香闹学》翻译后刊登在英文读物《天下》上,将这部中华文化的瑰宝第一次介绍给英语世界;1903年,上海达文书社出版《澥外奇谭》一书,那是中国读者能看到的最早的莎剧故事。

英国文化委员会艺术总监谢菲尔德用时隔14年的体验差异告诉与会者,是时代的进程加速了两位巨匠作品的融合。2002年英国皇家莎士比亚剧团首演于中国。彼时,英国顶尖莎剧团在中国还是生面孔。但今年他发现,“双方已进入崭新的、双向交流的高峰期”。从年初英皇《亨利四世》《亨利五世》来华巡演,到麦克莱恩造访上海国际电影节,直至年末英国协奏团将携《恋爱中的莎士比亚》古乐演奏会献演武汉,2016年莎士比亚在中国“很忙”。同时,浙江小百花越剧团的《蔻流兰与杜丽娘》赴欧巡演,南京市昆剧团为英国观众带去《邯郸梦》,汤显祖也在英国的学界和舞台成为“红人”。未来,上海话剧艺术中心还将与英国壁虎剧团合作,把汤公的“临川四梦”与莎翁的《仲夏夜之梦》糅合成崭新的《惊梦》献给世界舞台。

不少专家认为,对汤莎二人的对比研究是东西方文化相互切磋、加深理解的一个过程,而如何让文化遗产惠及当代,是汤莎传承过程中的相似命题。国际莎士比亚协会会员张冲说,莎剧是英国学校课程里的必修内容。此外,新技术也是拓展经典演绎空间的有效手段。皇家莎士比亚剧团数字发展部部长埃利斯带来一段《暴风雨》的演出影像。其中,全息技术把“数字角色”送上了舞台。他说,数字角色的身上有17个传感器,它们操控“演员”用虚拟现实等先锋技术去触动全新的观众。莎剧的传承途径值得借鉴。

汤翁的梦还要在当代一直做下去

本报讯 (记者黄启哲)经过为期近一年的世界巡演旅程,上海昆剧团的“临川四梦”回沪,近日在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完成今年的收官演出。4出大戏也是“2016上海国际汤显祖·莎士比亚戏剧节”的压轴演出。“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成为演出的最好注脚。巡演不仅首次演齐 《邯郸记》《紫钗记》《南柯梦记》《牡丹亭》,也呈现老中青三代昆曲人的传承,并赢得当代年轻观众的追捧。而以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激活传统的方式也让汤翁的梦得以在当代一直做下去。

“临川四梦”虽然在今年汤显祖逝世400周年之际推出,却并非只是应景的简单组合,每出戏背后也暗含人才培养和传统传承的侧重。观众最熟悉的《牡丹亭》 由老中青三代昆曲人共同呈现;《紫钗记》则在过去的演出版本上修改再现,突出中青年演员的实力;老艺术家计镇华的封箱戏《邯郸记》,则由上海京剧院青年演员跨界传承;新排的《南柯梦记》则由90后演员挑梁出演,为他们的成长加速。这样一来,“四梦”阵容上至平均年龄超过75岁的昆大班老艺术家,下至平均年龄不过23岁的昆五班新秀,呈现罕见的演出年龄跨度。

48场演出涵盖国内多个城市,也远赴美国、比利时、捷克等海外国家亮相。虽然是巡演,但每次演出的版本、形式不尽相同,上海戏曲艺术中心总裁、上海昆剧团团长谷好好说,这是源于每一场巡演都有其对观众和演出性质的定位。比如在布拉格之春艺术节上,《牡丹亭》的剧情更加紧凑,取《游园》《惊梦》《寻梦》《幽媾》等经典折子,浓缩在一个半小时内,凸显其剧本文学性和昆曲表演美学特质;在美国华盛顿和纽约的演出深耕高校,用“讲座+公益演出”的模式,培养海外大学生观众;在有1700座的广州大剧院和1000座的国家大剧院,则是以4出大戏的完整形式呈现,为的是在《牡丹亭》深入人心后,让全国观众一次领略全“四梦”之美。

 

©2014-2024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