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家庭:“红脸白脸”模式不利孩子发展
在中国文化中,几个家庭成员协同教养儿童是非常普遍的传统,尤其是隔代教养非常普遍,在小学低年级以下的儿童群体中更是如此。
协同教养(Coparenting),主要指父母在子女抚养过程中的相互支持与角色上的互动过程,主要包含三方的互动,以及教养者之间的合作、冲突以及一致性。那么,中国家庭的协同教养模式究竟应该是怎样的呢?
目前多数研究成果都支持隔代教养对儿童社会性发展和适应所产生的消极影响。例如,在性格和人际交往方面,父母教养的幼儿要优于隔代抚养的幼儿,隔代教养的孩子在家庭以及学校生活上都面临更多的心理和行为问题,表现出更多的适应困难。
其实,隔代参与抚养儿童会出现诸多问题,原因在于协同教养的负面影响。调查显示,约70%的隔代教养家庭存在教育理念分歧问题。
在中国的家庭中,存在一种特殊的教养模式,即“红脸白脸”,大家所熟悉的“严慈相济”、“严父慈母”便表达了类似的观念,近来更有“虎妈猫爸”的现象。而“红脸白脸”的实质是中国家庭在对孩子的教养中的一种相互协作模式,在教养孩子中,一个家长扮演“严厉”的角色,对孩子的行为进行规范和惩罚,另外一名家长则扮演“慈爱”的角色,在管教孩子时给予更多的妥协和保护。
中国家庭这种传统的“红脸白脸”协同教养方式到底该怎么解读,其对孩子的发展到底是利还是弊呢?
我们调查了820个一线城市的家庭的协同教养情况。
中国家庭中,严父慈母仍最常见,祖辈替代父母并不普遍。
我们通过对于低龄儿童家长初步的访谈,确定了协同教养中5个关于“红脸白脸”行为的项目,分别为“我对孩子进行惩罚时,外婆(奶奶、配偶)会在一边盯着看,必要时拉开孩子”、“我批评过孩子后,外婆(奶奶、配偶)会过去哄孩子”、“我训斥孩子时,外婆(奶奶、配偶)会过去替孩子说情”、“外婆(奶奶、配偶)觉得我对孩子管教得太严了”以及“我觉得外婆(奶奶、配偶)太护着孩子了”。
最终结果是我们认为,在中国家庭,不管是隔代还是夫妻之间的协同教养行为,都可划分为三个维度,合作行为、冲突行为及红脸白脸行为。课题组发现,不同家庭成员之间在三个维度上的表现存在差异与特点。
数据结果显示,在妈妈与奶奶、爸爸与妈妈的协同教养中,家长之间的默契程度较高,妈妈与奶奶的协同教养中,妈妈扮“白脸”,奶奶扮“红脸”,在爸爸与妈妈的协同教养中,爸爸扮“白脸”,妈妈扮“红脸”。结果还显示,在合作程度上,爸爸与妈妈的协同教养显示出了更高水平的合作行为,而妈妈与外婆之间的合作行为水平高于妈妈与奶奶之间的合作。
尽管如此,数据还显示父母之间协同教养的冲突行为也都显著高于妈妈同祖辈之间的冲突。由此可见,在中国家庭内部协同抚养孩子的过程中,夫妻之间的互动仍处于核心地位,即使有祖辈的参与,但也只是处于从属地位,整体而言,在“4 2 1”的家庭结构中祖辈会成为“替代父母”的猜想,只是人们的一种担心或个案,并不是普遍的事实。此外,如同人们所预期,婆媳在协同教养孩子的过程中仍处于一种相互疏离的状态,各种协同教养行为的水平都较低。
通过家庭协同教养的模式与儿童发展特点的比对,我们可以发现,协同教养中的合作行为越多,儿童的亲社会行为也越多,抚养者之间的关系越融洽,友好互动程度越高,儿童表现的合作行为也越多。
这种表现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儿童对大人之间互动行为的观察模仿,这也进一步印证了一些已有的观点,即在家庭内部,成人之间的和谐关系对孩子的影响强于父母对孩子的直接教养行为。
而冲突行为、红脸白脸行为都与儿童的情绪问题、品行问题、同伴交往问题及多动(除了妈妈外婆组的冲突行为)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即教养者之间冲突越多,红脸白脸的行为越多,儿童的情绪与行为问题、同伴交往等问题就越突出。家长的冲突行为与儿童问题行为间的密切联系也揭示了身教重于言传这一规律。研究结果提示我们,在协同教养孩子的过程中,需要尽力避免相互之间的冲突,否则会导致孩子更多的行为问题。在大多数情况下,红脸白脸的行为并不是积极的教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