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年造2万“怪字”,古琴谱实现数字化

2016-12-22信息快讯网

《红楼梦》 八十六回,“受私贿老官翻案牍 寄闲情淑女解琴书”中,宝玉不识黛玉手中所读的琴谱,以为是天书,被黛玉嗤笑:“好个念书的人,连个琴谱都没见过。”当时,林姑娘看的正是古琴减字谱。如今这个“天书”上网就能破译,上海音乐出版社耗时5年攻克难关,推出了古琴数码化应用软件,录入“天书”上的“怪字”就能明白指法和对应的琴音。

5年前,随着国家“十二五”规划对传统出版企业提出了转型要求,上海市政府首次建立了“文化创意产业扶持基金”,市财政部门向有关条线拨款,支持出版转型工程。在那时,上海音乐出版社的“网络音乐教育平台”“电子书包”“古琴减字谱富媒体应用平台”等项目应运而生。

不少业内人士说,在传统出版向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最困难的部分只有两个字:速度。往往,一个前瞻性项目,经过申报、批复,等落实的时候已经落后于互联网公司。然而,在“古琴减字谱”这个项目上,传统出版业原本速度上的劣势竟转化成优势———要把有着千年历史的古琴技艺数字化,需要懂得它的人耐下性子慢慢磨,它不赶时间,也急不得。自2009年首次尝试,到2014年验收,再到这两年的推进改善,获评上海市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的“古琴减字谱富媒体应用平台”(下文简称减字谱软件) 正逐步走进学校、排版厂。项目执行人吕沁融说,明年还会推出适配移动终端的2.0版本,让懂琴或不懂琴的人,刷刷手机就能看懂古琴谱。

据史料记载,早在三千多年前,古琴就被广泛地运用于歌唱和伴奏。后经过一千多年的发展和积累,晚唐音乐家曹柔创造了古琴减字谱记谱法,原来依靠口传心授的古琴曲用这种方式被记录下来,并木刻成琴谱印刷出版。

即便在古琴界高手眼里,要读懂减字谱也不容易。今虞琴社社长戴树红说,减字谱很科学,但要看懂还得花一番工夫。其实,神秘的减字谱,说白了就是用文字叙述如何弹琴的指法谱。因为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所以减字谱历来都是手抄,很难像五线谱一样有统一的符号来表示。为了实现古琴减字谱数字化,吕沁融和她的团队在5年内攻克了不少技术难关。

首先就是要为输入法创造一个字库。比如,一个读作“散托三”的字,指代的就是这一指法,从字形上,“散托三”由上到下分别是“草字头”、取“托”字右半边、一个“三”……要做成这样的字库,需要古琴专家和造字专家通力合作。“学琴的人,一看到这个字符,就知道指法,也相当于听到了相对的琴音。”吕沁融说,字库里类似这样的字符有近2万个。

字模成型,只是第一步。接下去团队开发了标准化的电子录入法,让减字谱得以用与五线谱对应的方式输出到中国以外的地方。不少关注海外研究和教育领域的专家很推崇这个减字谱软件,因为它便捷、快速,且符合国际规范。

日前,上海音乐出版社总编费维耀透露,下一步要把流失海外、散落民间、活跃在当代的所有琴谱进行系统地整理、录入,中华文化的神秘瑰宝———敦煌古乐,也将有望数字化。

©2014-2024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