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盘点 | 激励计划实施两年步入收获期

2016-12-27信息快讯网

 

对接国家“双一流”战略,上海推进高峰高原学科建设计划。包括同济大学设计学在内,IV类高峰学科今年“开闸”评审。(黄艾娇供图)

编者按

即将过去的2016年,注定会在上海教育发展的历史上留下印记。上海教育,正肩负两大重任前行———作为全国高考综合改革试点两大省市之一,今年是上海实施“3+1”高考方案的最后一年;从明年开始,上海将实施全新的“3+3”高考方案。与高考改革试点并行的,是正在有序推进中的上海教育综合改革。按照国家部署,上海市和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一市两校”于2014年率先启动综合改革国家试点。

争当全国教育综合改革的探路者、示范者和引领者,发挥“试验田”作用,积极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成效,这一年,上海教育迈出了坚实的脚步。

本报首席记者 樊丽萍

“人体构造”教学团队、“循环系统”教学团队、“消化系统”教学团队……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这样的教学团队目前共有34个。而在此之前,学校内部启动了“破墙”工程:打破院系、学科之间的壁垒,围绕教学目标组建团队———课程怎么上、教师如何搭配,这些都由教学团队自治,每个团队实行首席教师负责制。学校则根据每个教学团队的师资队伍力量、教学工作量、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等绩效,下拨激励经费。

上海交大医学院正是首批入围“市属本科院校教师教学激励计划”(以下简称“教师教学激励计划”)的8所试点高校之一。根据激励计划,高校教授、副教授全部要为本科生授课,特别要鼓励知名教授从事基础课教学;新进青年教师先担任1-2年助教,不直接主讲课程;学校要普遍建立坐班答疑制度。

在上海理工大学,“正高级教学擂台赛”“副教授教学擂台赛”……围绕本科教学,各学院的教授们摩拳擦掌,切磋讲台上的“技艺”。作为第二批加入教师教学激励计划的院校,上海理工大学将学校教授、副教授的本科生授课率和本科授课108学时的完成率,纳入学院年度绩效考核和教师教学绩效考核。与此同时,学校推进人事制度改革,实行本科教学考核“一票否决制”,将教师的教学工作量、教学质量及教学改革成果作为其专业技术职务晋升的重要评价指标。

事实上,从2014年开始实施的“市属本科院校教师教学激励计划”正步入收获期:参与试点的院校从最早的8所扩容到2016年的21所,涉及授课教师1.5万人;在试点高校,目前已实现100%教授、副教授为本科生开课,并设立了坐班答疑时间(OfficeHour)。市级财政专项投入也从2014年2.2亿元增至2016年的4.3亿元。

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加大对本科教育教学的投入,稳步提升高等教育质量与水平———这是上海教育综合改革的内容之一。

教师教学激励计划的实施有效地引导了一批教师回归教书育人的本位、安心讲台。来自市教委的调研表明,激励计划实施两年来,市属高校本科教学质量滑坡现象基本止住并呈回升趋势。

高峰高原学科为科创中心提供动力

加强学科建设和提升本科生教学质量,是上海教育综合改革的“一体两翼”。

主动对接国家“双一流”建设,持续推进高峰高原学科建设计划,上海正通过打造一流学科、为上海全球科创中心提供助力。记者从市教委获悉,对经过重点遴选入围的一批高峰高原学科,市级财政经费第一阶段(2014-2017年) 投入36亿元。到今年为止,沪上26所高校的101个高峰高原学科已经获得18.4亿元财政经费支持。

上海的高峰学科共有4类 (I类、Ⅱ类、Ⅲ类以及Ⅳ类)。今年的最新进展是,Ⅳ类高峰学科开闸评审,这些学科都是聚焦“中国制造2025”“工业4.0”“互联网+”等国家发展战略以及上海四个中心建设和全球科创中心建设所亟需的、代表未来发展方向的新兴学科。由复旦大学、同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上海大学分别牵头建设的电子科学与计算机、设计学、医学、通信与计算机等4个Ⅳ类高峰学科率先启动,将全力打造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上海智能电子与系统研究院、上海国际设计创新研究院、上海精准医学研究院和上海先进通信与数据科学研究院。

而此前,上海高峰学科I类、Ⅱ类、Ⅲ类的评审已悉数完成。

高峰高原学科建设计划实行第三方评估,经费投入以年度为周期实行动态调整。在经费使用方面,该计划的亮点是,支持高校将学科建设经费更多用于高端人才和团队引进与培养上。

比如,此次学科建设人员补贴费用可达财政建设经费总量50%,在编人员补贴费用可达总量40%。同时,引导高校保证引进人员的补贴费用,原则上不低于人员补贴费用总量的60%,而且此部分经费实行单列,校际打通,以便于市级层面统筹。

“三权下放”打造科创中心建设“策源地”

本月中旬,上海市教委出台《关于进一步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要求高校尽快适应国家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修订以及科技成果使用权、处置权和收益权“三权下放”的新形势和新要求,抓紧修订、细化、完善校内有关制度,形成新的工作机制。

从“科创22条”到“人才20条”“人才30条”……上海教育综改“借力”于全球科创中心相关政策的“红利”,聚焦高校的科研管理、经费管理、人事管理等方面,对相关规章制度进行了全盘梳理和优化。沪上高校正在成为上海全球科创中心建设的一个重要的“策源地”。

据悉,沪上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等11所高校和科研院所已建立起新的科技成果转化管理制度和流程,初步取得了一批成功案例。其中,上海理工大学与上海海事大学已成功试点“先投后奖”和“先奖后投”两种成果转化路径,为其他高校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另据上海交大统计,该校2015年全校知识产权许可数量与2014年相比增长231%、知识产权转让增长近2倍、技术转让及许可年收入增长420%。

另据了解,在2014-2015年间,上海高校每年获国家科技三大奖(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技进步奖)数量,均占到全市获奖总数50%以上(2015年超过60%),国内发明专利授权数占全市授权总数40%左右。此外,沪上高校的一批平台基地成功进入“国家队”建设行列。比如,上海交大、同济大学领衔的4个协同创新中心入选国家“2011计划”;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进入国家级重点建设智库行列。上海交通大学转化医学中心等一批国家重大科学设施和平台成功搭建。

©2014-2024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