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最大规模文物保护计划启动
本报北京12月28日专电 (驻京记者周渊)是“大杂院”,又是文物———北京市老城区内不少百姓住着这样的房子。北京市西城区“两会”日前透露,按照文物保护与民生改善相结合的原则,西城区今年启动实施了《西城区“十三五”期间不可移动文物保护行动计划》。据悉,这是北京迄今最大规模且主题突出的文物腾退保护行动计划。其中,浏阳会馆、谭鑫培故居等14个文保院落、共1.1万余平方米的腾退工作将于2017年启动。
根据计划,2020年前西城区将完成47项直管公房“大杂院”的文物腾退工作,全面推进被列为文物的名人故居、会馆腾退保护利用,实现一批重大历史建筑修缮和亮相,力争对被认定为文物的全部会馆和名人故居实施腾退。
调查显示,西城区现有363处不可移动文物,其中作为“大杂院”用于居民居住、处于不合理使用状态和存在安全隐患的不可移动文物共有165处,包含会馆与名人故居34处。
据介绍,“十二五”以来,西城区持续推动了杨椒山祠、粤东新馆等17处文物的征收腾退,完成了沈家本故居等6处文物的腾退,并对劝业场、齐白石故居等76处文物进行了修缮,部分改善了辖区内文物不合理使用的局面。
西城区初步确定:腾退后的文物使用,必须以有利于文物保护为前提,以服务公众为目的,以彰显文物历史文化价值为导向,以实现腾退出来的文物历史文化价值传承传播的最大化,让文物“活”起来、“开口说话”,成为传承文化、留住乡愁的公共空间。
在古都风貌保护方面,西城区明年将继续开展什刹海、白塔寺、大栅栏、天桥北、宣西北、大剧院西等历史街区的功能疏解、风貌修补和品质提升。
作为街区风貌保护的亮点,德胜门对景工程和地安门百货综合改造项目将于明年完工。地处北京市中轴线的地安门综合改造项目,目前已经完成了地安门百货的所有低端业态疏解。明年,项目计划对地安门百货商场沿街立面进行局部“削层、退台”改造,使沿街立面降低至地上两层,并突出传统建筑元素,较好地恢复历史街区的沿街风貌,提升什刹海地区周边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