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孩称妈妈只抱弟弟不肯上学 在家才可保住地位
江夏实验小学的心理辅导室门口被近十名小学生团团围住,除了当天要求辅导的同学,还有学生将时间预约到了下周。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专业的心理老师田冬梅告诉记者,孩子们的烦恼分为三大类:学习、人际、家庭问题,其中,为“家庭问题”烦恼的孩子占据了七八成。武汉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发展中心主任陈敏丽有着22年中小学心理工作经验,她总结,近年来学生心理问题呈现低龄化、行为问题频出的趋势。
嫉妒“妈妈只抱弟弟”
四年级学生婷婷第二次来找心理老师谈心,她告诉记者,自己老和“喜欢喝酒的爷爷生气,还会打爷爷”。心理老师田冬梅带记者看了一名女孩摆出的沙盘,沙盘里,一名成年女性、一名女孩、一只宠物站成一排面对着城堡,而在他们背后,则远远站着一名成年男性。女孩说:这个背对着他们的人代表“爸爸”,沙盘的主题是回家,但爸爸在外地很少回来。“许多留守儿童和流动花朵都面临这个问题,父母双方或一方长期缺位,爷爷奶奶不懂交流,造成孩子情感缺失,不善于和同学交流,严重的还会有自闭倾向。”
“二宝”出生后,家长不懂如何安抚“老大”的情绪,也成为一个常见问题。东西湖实验小学心理老师罗伟重点跟踪的一名辅导对象洁洁患有“分离焦虑症”,本学期开学和“十一”假期后,她都不愿来上学,家人强制将其送到学校,她就坐在教室门口大哭。后来,罗伟与洁洁谈心得知,这是因为妈妈刚生了弟弟,洁洁嫉妒“妈妈只抱弟弟不抱她”,以为只要待在家里就可以保住地位。“父母生二胎后对老大的关注往往变少,不少孩子还被要求照顾弟妹。”罗伟说:“孩子们是很敏感的,他们其实没有照顾弟妹的义务,照顾他们是出于爱,家长应该向孩子们耐心传达这个观念,不能觉得理所当然。”
像爸爸打自己一样打同学
“以前小学生心理问题不多,到了大学才凸显,现在小学里自闭症孩子越来越多,问题更普遍、更让老师们头疼的是:丧失自我情绪管理能力、攻击性强、行为过激的学生比例也在提高,在每个班几乎占据了两成。”武汉市心理健康中心主任陈敏丽说。
有学生仅因为同学不小心将他的笔碰掉了,就大声呵斥、歇斯底里地要与同学拼命;有学生无法接受老师的批评,一句十分轻微的提醒,表情就极度扭曲、泪水盈满眼眶;“还有同学在情感表达上存在障碍,明明是想和同学成为朋友,却不知该如何表达,于是喜欢用‘撩别人一下、打别人一下’赢得关注,这样的孩子自然‘不受同学待见’,形成恶性循环。”武汉小学瑞景校区专职心理老师许汉平说,如今小学生大多“自我意识过强”,这导致他们无法和同学、和老师友好相处。
许汉平总结,孩子的性格养成与家庭教育关系密切,这些在校人际关系紧张的孩子大都不懂得分享、心理年龄幼稚,一些攻击性较强的学生,往往也受家人行为模式的影响,“比如我们有一个总是气得发抖、握着拳头要打人的学生,我们调查后发现,他爸爸处理问题的方式也比较粗暴,喜欢打他”。
学习压力大是诱因之一
“如果你以为现在的孩子像我们想象中那样无忧无虑,那你就搞错了。”许汉平感慨,来找他做心理辅导的学生,往往都有着不亚于成年人的压力。
“现在的孩子从幼儿园开始,就要培优这个、培优那个,家长也养成了一种从小就要进重点小学、然后一路进名校的观念,孩子们的学习压力非常大。”许汉平说,学校五年级有一名女生,学习成绩在班上数一数二,但只要有一次发挥失常,就会流泪并自责:“我怎么会错呢?我应该是最优秀的。”罗伟说,五年级一个孩子不想来上学了,仅仅因为老师告诉家长她有两次作业没做,家长就将其“暴打了一顿”,导致孩子恐惧老师、恐惧学校;“很多孩子都跟我说觉得爸爸妈妈不够爱他们,多数是因为成绩不够好,父母逼得太紧。”田冬梅说。
“父母对孩子的爱容易走两个极端,爱的缺位和过分宠爱都将带来问题,在低龄阶段,孩子90%的心理问题都与家庭教育有关。”陈敏丽说,如今家长们容易对孩子怀有过高的期望,并且将自己的压力和烦躁传递给孩子,导致孩子不堪重负,压力过大,就会以某种方式爆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