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援疆路,沪喀情未了

2017-01-06信息快讯网

1049天,这是第八批上海援疆干部人才从出发到凯旋的日子。

昨晚9点,上海市委党校热闹非凡。数百位援疆家属早早地守候在此,等待完成援疆任务归来的亲人们。人群中,有白发苍苍的老人,有牵着两个娃的母亲,也有个头已经蹿起的男生女生……三年前,同样是在这里,他们依依不舍地看着孩子、爱人、父亲坐上大巴,踏上了漫漫援疆征途。

在这漫长的1049天里,260余名上海援疆干部人才肩负着上海市委、市政府和上海人民的重托,围绕着新疆工作总目标,在喀什大地完成了一个又一个援疆项目,帮助了一批又一批当地群众,谱写了一段又一段团结佳话。

最不愿开的“欢送会”

对上海对口支援喀什地区莎车、泽普、叶城、巴楚四县的干部群众来说,刚刚过去的元旦假期,注定是感伤的。在当地工作了三年的上海干部、教师、医生,马上就要离开了。三年的同窗共事、三年的带教帮扶、三年的朝夕相处,早已让大家心灵相通、血脉相连。上海援疆泽普分指挥部宿舍楼外墙上,有维吾尔族同胞写下一行汉字:“上海的人们,谢谢!”

那几天,四县分别举行了援疆干部欢送会。巴楚县委书记何强第一次在会上掉了泪。他说,这是他“最不愿意”开的一个会。当地干部在给援疆干部们颁奖时,双方都不敢直视对方的眼睛,就连握手,头也都高高地抬着。生怕一低头,湿润的眼眶就会控制不住。

过去三年,在上海援疆干部的努力下,巴楚县有了翻天覆地的大变化。“招牌”景点红海湾旅游景区从2A级跃至4A级并全力冲刺5A,游客数量翻了好几番;全县7个社区都有了社区学校,为数万学生增添了课后学习之所;借助公益组织和电商平台,当地维吾尔族瓜农尝到网购的甜头,第一次把瓜卖到了巴楚之外的上海、北京……

诸如此类的大变化在上海对口四县随处可见。莎车的公共交通网络、泽普的安居富民社区、叶城的妇女儿童医院……无一不是让当地政府和百姓交口称赞的实事工程。

在喀什市,上海援疆医疗队不仅帮助喀什二院创成了“三甲”,更是为当地培养出了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喀什大学附中的结对学生们得知援疆叔叔要走,硬是让老师领着来到援疆指挥部,向帮助了他们两年多的喀什大学援疆教师及其他援友一一致谢。

上海援疆指挥部总指挥杨峥告诉记者,这三年来第八批上海援疆干部坚持“让当地党委政府满意、让当地各族群众受益”的原则,充分发挥上海在人才、智力、教育、卫生、文化、金融等方面的优势,结合喀什地区实际,在规划建设、产业援疆、医疗卫生、文化引领以及本土人才培养等方面形成了人才组团式援疆新模式,共安排援疆资金63.19亿元,实施并完成各类援疆项目377个。

举全社会之力,助受援地发展

能在当地留下这么多好项目和好口碑,靠的并非援疆干部们的一己之力。在他们背后,除了义无反顾支持的家属外,更多的,是来自上海各界对援疆工作的倾力相助,从而形成全社会援疆的巨大合力。据不完全统计,三年来,上海共有1000余批次的各类代表团和企事业单位赴喀什考察调研上海援疆工作;对口支援四县的浦东新区、闵行区、宝山区、静安区及各援疆干部派出单位也全力提供资金、人员、技术等全方位支持;来自上海社会各界的捐助资金和物资合计已超过1亿元。

去年12月29日,记者在上海飞往喀什的航班上偶遇援疆企业上海新跃物流的代表王佳莱。援疆干部们返程将近,这个时间来难道还会有工作对接?

果不其然。

两天后,新跃物流的企业呼叫服务中心正式入驻喀什经济开发区总部经济区。为响应“一带一路”倡议,在上海援疆指挥部的牵线搭桥下,去年8月,上海新跃物流在喀什成立公司开展“物流汇”全国呼叫服务,短短4个月已经为当地解决了60余人的就业。王佳莱告诉记者,没有第八批上海援疆干部的大力支持,企业不可能这么快就在喀什“生根发芽”。

据统计,自2014年以来,上海支持喀什四县新增工业园区面积超过11.55平方公里,建成上海产业园、企业孵化园、民生创业园、电子商务服务中心等厂房楼宇14万余平方米,在当地引入了一批服装、食品、医药、化工、建材等劳动密集型企业,推动四县落地招商项目152个,吸纳就业2万多人。

坚持就业第一、助力扶贫攻坚,这一援疆工作的重要目标,第八批上海援疆干部,做到了,也做好了。

接力援疆,不说再见

自2010年新一轮对口援疆工作启动以来,上海已先后派出数百位援疆干部人才奔赴喀什四县开展工作。援疆既是一场接力赛,新老交替之际,如何传递好接力棒,继续造福新疆各族群众,便成了第八批上海援疆干部心中的最大牵挂。

和王佳莱同机抵达喀什的,就有赶来压茬交接的20位第九批上海援疆干部骨干。过去的一周,他们在第八批上海援疆干部的带领下,真真切切地领略了一把“上海速度”。当天晚上的简单欢迎会之后,大家就投入到了紧张的工作交接之中。元旦期间,“第八批”带着“第九批”到对口四县认门熟悉情况。短短两天时间,从喀什到叶城,从莎车到泽普,行进近千公里。

在上海援疆指挥部一楼大厅,电视机上循环播放着微纪录片 《喀什传说》,透过它,只需短短5分钟,就能了解喀什的风土人情。这几天,常常会有第九批的援友在饭后驻足跟前,盯着画面里的场景默默思索。于他们而言,包括《喀什传说》《喀什我最牛》《漂着金子的河》《阿曼尼莎罕传奇》 等一系列备受褒奖的文化产品,既是上一批援友留下的宝贵财富,也是激励他们继续前行的澎湃动力。

前天下午6点,离第八批上海援疆干部出发返沪只剩16个小时。援疆指挥部二楼的各个办公室里却还是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每个组的新老干部都在抓紧最后的时间交接工作。“别着急,以后有什么问题,欢迎随时电话‘骚扰’,微信联系。我们人虽然回去了,心里肯定还会惦念着喀什的。”一位老援友拍了拍新同事的肩,笑着说。

入夜,喀什地委领导特意赶来,再次对第八批上海援疆干部所作出的贡献表示感谢。

午夜时分,走道传来阵阵用胶带打包的声音。宿舍楼内,灯火通明。

三年援疆路,一生喀什情。这句听了无数遍的“口号”,在这离别之夜,方知原来是岁月积淀下来的真情,弥足珍贵。

此时此刻,援疆兄弟不说再见。

©2014-2024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