镐京遗址发掘首次出土鳄鱼骨板 远古时代关中或有鳄鱼出没

2017-01-13信息快讯网

 

镐京遗址发掘首次出土鳄鱼骨板 远古时代关中或有鳄鱼出没-信息快讯网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11日对外发布镐京遗址考古发掘新收获,2016年,在对这座西周王朝都城所在地进行年度发掘中,发掘清理灰坑102座、墓葬10座、水井4眼、陶窑2座、房址1座。出土陶器、铜器、石器、骨器、蚌器、角器等各类器物249件,拼对修复陶器26件。此外,出土陶器碎片104箱、兽骨18箱,采集土样47袋、炭样33份。

在新公布的考古发现中,令专家津津乐道的是在一个灰坑里意外发现了12块鳄鱼骨板,这是镐京遗址首次发现鳄鱼骨板,引发了种种猜测。

当时关中气候环境适宜鳄鱼生存

镐京遗址位于西安市长安区西北一带,为国家级文保单位。新发现鳄鱼骨板的灰坑呈不规则形状,面积10余平方米。灰坑是考古界对古代遗址里的废弃窖穴、地窟等的统称。

考古领队、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商周考古研究室主任岳连建研究员说,12块鳄鱼骨板是从一处灰坑中发掘出土的,每块有麻将大小。

这些鳄鱼骨板究竟是鼍鼓的遗存还是活体鳄鱼的踪迹?它们从何而来?岳连建认为:“这12块鳄鱼骨板可能是一种名叫鼍鼓的礼乐器遗存,商周时期人们把以鳄鱼皮做面的鼓称为‘鼍鼓’。在长期的敲击中,鼓面发生损耗需要经常更换,而被遗弃的鳄鱼皮,随着时间的推移,表皮部分逐渐腐朽,只留下了骨板。因此,这可能是鼍鼓腐朽之后的遗存。”

岳连建也提到另一种可能:“不排除当时这里有活体鳄鱼存在。这些鳄鱼骨板或许是当时人们将鳄鱼肉食用之后留下的残骸。”因为在以前的考古发掘中,在丰镐遗址的西南和东南区域,曾经有过大面积水域,那里出土过捕鱼用的陶制网坠,还有大量的大螺壳和蚌壳。

鳄鱼是迄今发现活着的最早和最原始的动物之一,我国从汉代始知南方有鳄,在一些唐宋典册中多有记载,明清以来偶见于沿海岛屿,但在关中地区尚未有它们活动的记录。“鳄鱼大多生活在热带、亚热带地区的河流、湖泊和多水的沼泽中,我们由此推测西周时镐京东南部可能有大面积水域或湖泊。”岳连建说,当时关中的气候环境是适宜鳄鱼生存的,而包括镐京遗址在内的丰镐遗址区域里,也恰好有池塘、河流分布。但遗憾的是,此次除12块鳄鱼骨板外,并没有发现鳄鱼的下颌骨和牙齿等其他部位遗骨,当时这一区域是否存在野生鳄鱼仍需进一步考古调查。

新发现形制为长方形的水井遗存

此外,本次考古新发现的灰坑数量较多,形制有圆形、椭圆形、长方形等,有的形制规整,壁面及地面平整光滑,判断应是储藏物品的窖穴;有的形制较大,坑边较为整齐的长方形坑,可能为废弃的半地穴式房子。在编号“H270”的灰坑中,还发现了数量较多、保存较好的碳化小麦颗粒,这是丰镐遗址中的首次发现,为研究西周的粮食作物品种及农业考古等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至于碳化小麦颗粒,因为同样出自灰坑,岳连建推测其极有可能是当时人倒掉的发霉腐朽的种子。在先秦时代,小麦种植面积并没有如今这样广泛,也不是当时人们的主要食物来源。这次在丰镐遗址内发现碳化小麦颗粒,说明西安周边已经种植小麦了。

有趣的是,新发现的4眼水井遗存与常见水井不同,虽然都是生活用水井,其形制却不是圆的,而是长方形。岳连建推测,这可能是当时人们挖井时为了出土方便而有意为之的。

新发现的陶窑形制为圆形竖穴式,由火门、火塘、窑篦、火眼、窑室组成,其中的一座陶窑保存基本完整,窑室壁面已烧成青灰色,表明当时该窑的火候应该非常高。发现的房址为长方形半地穴式,东西向,面积较大。数量较多的墓葬中,有形制较大的竖穴土圹木椁墓,还有仅能容身没有任何随葬品的小型墓葬。

在出土遗物中,鬲、罐、豆、盂、簋、甗等陶器,多为西周中晚期器物,少数年代可至西周早期;铜器有鼎、戈(残)、车马器等。小件器物出土190余件,其中以骨笄、骨镞、陶球数量为多。

岳连建表示,这些遗存的发现,为研究西周的历史、手工业技术等提供了宝贵资料,对进一步研究西周都城镐京的城市布局,以及地下遗存的分布情况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报西安1月12日专电)

©2014-2024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