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封信满载藏族孩子浓情
在西藏日喀则市上海实验学校支教时,同济第二初级中学语文教研组长张晴群会失眠,因为缺氧;这几天在上海和家人一起享受假期时,张晴群依旧失眠,因为激动。从寒假开始至今,张晴群已经陆续收到了来自日喀则市上海实验学校学生们发来的80封书信。
“老师,我乐意跟您相处和探索,学习汉语知识,甚至是两年、三年,再怎么多我也都愿意。”
“老师,你对我们的要求再严格,我们大家也都很喜欢你哦!”
孩子们用朴实的话语表露着对老师的朴素情感。
写一封信是张晴群给孩子们布置的寒假作业。夜里,张晴群一遍遍地读着孩子们亲笔写下的每一句话,小心翼翼地用粉色记号笔圈出每个孩子的精彩语句。他说:“做老师本身就是很幸福的事,作为上海赴西藏支教的老师,在藏族孩子们的书信中读到他们的进步和对自己的认可,这种幸福感更浓郁了。”
汉语教师张晴群记得那天他问全班同学:“谁给家人或者朋友写过书信?”当时日喀则市上海实验学校两个班级93名同学里,没有一个人举手回应。
张晴群说,这也不能怪孩子们。如今互联网如此发达,微信、微博、QQ等即时通讯手段成为交流沟通的主要渠道,对于“00后”的孩子来说,书信太陌生了。
但在他看来,书信承载情感的功能却不可替代。“微信交流都是碎片化的语言和记忆,而书信却是情感经过沉淀后传递的信息。”张晴群说,而且对于中学生而言,写信、写日记都是提高文字功底的好方法。
要给孩子们一个写信的机会! 在寒假前的最后一次课上,张晴群布置了寒假作业:“请给张老师寄一封书信,写下任何你们想对老师说的话。”
翻看这80封信件,张晴群上课的风格、与孩子交流的场景跃然纸上。“这次期中考试,我的汉语成绩居然是班上第一名,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夸奖。这是前所未有的事情。”达娃卓嘎在信中写道。她是从牧区走出来的孩子,家境虽然贫寒,成绩却非常优异。
在日喀则市上海实验学校,张晴群负责带教2个班级的汉语课,加上早自修、晚自习,工作量并不轻松。日喀则空气稀薄,张晴群因缺氧而失眠越来越严重。“临睡前吃一片安眠药,也只能睡2个小时。”
张晴群刚刚接手两个班级汉语教学时,学生们的汉语水平参差不齐。“有些孩子听写一百个词语会写错70个,这次看到孩子们的书信,不仅流畅地表达了情感,字也写得工工整整。”张晴群特别开心。
一位同学在书信中提及张晴群的幽默时这样写道:“最让我记忆深刻的是你说武侠小说里有个人叫张三丰,而您不喜欢说假话、不诚实的人,所以给自己取名‘张三真’……”
读孩子们的信,张晴群一会儿笑得肚子疼,一会儿感动得红了眼眶。“这就是书信的魅力。”他说,藏族学生们平日里不大善于表达,没想到在书信中,他们流露出全部真实的情感。
刚刚升入日喀则上海实验学校,七年级6班的德庆玉珍很不适应,因为“这里强手如云,压力好大”。终于,在一个星期连续四天“哭鼻子”之后,她向父母提出转学。德庆玉珍把学习的压力真实地反映在了作文里,而且得到了张晴群的点评:“没事儿,不要灰心,一定要多加努力。你一定可以的!”就这一句真诚鼓劲的话,让德庆玉珍又燃起了克服困难、奋勇向前的希望。这也是张晴群这次收到她的书信才知道的。
张晴群说,教会孩子知识固然重要,但育人是教师承担的第一职责。
这个学期,达娃卓嘎因为生病住院治疗,张晴群给她的家长发了微信:“孩子怎样了? 同学们都很挂念她。”达娃卓嘎在信中说:“从未有老师这样挂念我,在微信上看到了这句话我不禁泪流满面。”
寒假才刚刚开始,张晴群的微信里已经开始收到学生们发来的拜年视频,许多家长也发来微信:“无论走到哪里,我都真心祈祷您好人一生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