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偶剧送进社区孩子动手做道具

2017-02-21信息快讯网

本报见习记者 姜方

“记得穿针引线和缝纫时要胆大心细,给木偶‘化妆’时充分发挥你们的想象力吧!”日前,在彭浦镇永和雅园社区活动中心,上海木偶剧团青年老师汪宁宁手举造型各异的木偶,讲台下数十双澄澈的眸子全神贯注。眼下传统木偶制作成了不少孩子拓展活动的新项目。

早上9点,记者来到社区活动室,50多个孩子已经端坐其中,红扑扑的脸蛋与社区挂出的红灯笼相映成趣。说起怎么会“脑洞大开”让孩子学习木偶制作,彭浦镇社区文化活动中心主任助理胡东誉告诉记者,许多居民反映希望在家附近参加亲子活动,社区在上海东方公共文化配送服务平台上寻找合适的项目,于是和上海木偶剧团一拍即合。

“边上的孙悟空和蓝衣书生是布袋木偶,中间两个是杖头木偶。”主讲老师汪宁宁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木偶表演本科班,她绘声绘色地讲解着木偶的分类。比如,杖头木偶颈部下接木棒或竹竿,表演者一手掌握两根操纵杆,因而又称“举偶”,典型的角色就是孙悟空。“我看过木偶戏《孙悟空三打白骨精》,齐天大圣手腿灵活,见妖就除,可威风了!”说起熟悉的木偶角色,有孩子立刻热烈地回应。《孙悟空三打白骨精》1977年创演于上海木偶剧团,是海派杖头木偶的代表作。

讲完分类,汪宁宁带孩子动手做起布袋木偶。虽然步骤经过简化,但制作程序和方法却与舞台演出的木偶一致:学生们得把木偶的肢体缝到袖管里,再给其头部上色,而黏合躯干与服装则交由老师完成。对这群读小学的孩子来说,最难的莫过于穿针引线,而给木偶上色则让孩子的天性发挥得淋漓尽致:五彩斑斓的帽子,颇有毕加索绘画风格的五官,充满了孩子的想象力。

“相比演出,手工课更强调参与性。”上海木偶剧团剧场经理周怡茹说,“制作木偶不仅锻炼动手能力,还能拓展对传统艺术的兴趣,一举多得。”居委会的黄静表示,小小的木偶吸引力真大,周边几个小区的家长带着小朋友纷至沓来,“孩子们互相交流结识新朋友,比‘宅’在家里热闹多了”。

在课堂上收集观众反应

课堂结束后,守候在门外的家长欣赏起成果。“我来告诉你怎么看!”小男生举着木偶向奶奶介绍,满脸自豪。“按大人的审美也许觉得不好看,但这是属于孩子的成果。”汪宁宁认为,儿童审美尚未定型,根据个人喜好创作出独一无二的作品,满足了他们的成就感,应尽量尊重他们的创作。

“木偶手工制作小课堂”项目配送于去年下半年启动,已经去过多个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和小学授课。看到孩子制作的木偶,听孩子用自己制作的木偶编出的故事,也让上海木偶剧团有了丰富的收获。“有些家长可能也不太了解木偶,看到孩子展示成品的兴奋模样,一家人都对木偶以及木偶戏产生了热情。”周怡茹透露,“木偶戏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既要保持初心让孩子走近传统木偶,也要从用户体验出发,带给木偶剧更多新意。”上课的老师举了一个例子,很多孩子觉得木偶的四肢可以再灵活一些,比如指节可以更分明,在表演时增加一些手部动作和细节。同时,木偶的双腿可以更加结实,尤其是在动作戏时,这样能显得更为灵活逼真。

©2014-2024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