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人文”注入世界级生态岛
在昨天举行的市政府新闻发布会上,上海市发展改革委巡视员王思政透露,崇明世界级生态岛发展“十三五”规划的投资,将远远超过六年前开始的首轮生态岛建设行动计划约百亿元的规模。据了解,《崇明世界级生态岛发展“十三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重点聚焦26个项目,涉及环境建设、交通体系、生态产业多个领域,投资总量大、涉及面广,体现了凝聚全市之力建设世界级生态岛的决心。
但是,强化投资力度并不意味着跑马圈地、平地起高楼。发布会上,对《规划》内涵的解读中,出现频率最高的关键词是“小尺度”“紧凑型”“严控建设用地”“留得住乡愁”。对于拥有70万常住人口的崇明三岛而言,这份规划表明在今后的城镇建设中,将融入新的人文理念。
天际线保留传统审美
《规划》明确,崇明三岛全域严格控制高层建筑,崇明本岛新建建筑高度控制在18米以下。未来的崇明岛,将保留具有江南乡村传统风貌的开阔天际线。这是生态岛建设中加强风貌管控的一部分。
《规划》要求,按照充分体现中国元素、江南韵味、海岛特色的标准加强城市设计。符合条件的新建建筑全部采用预制式装配技术,推广全装修住宅。用市规划国土资源局副局长徐毅松的话来说,崇明城镇规划要把握中国空间、中国秩序、中国审美,以水为脉建设小尺度紧凑型城镇。
在“小而美”的背后,是对建设用地规模的严格控制。按照《规划》,到2020年,崇明全区规划建设用地总量负增长,建设用地总量控制在265平方公里以内。要促进城镇集约紧凑发展,陈家镇和崇明东滩地区将打造成与世界级生态岛相匹配的生态城镇建设标杆。
探索人与自然的和谐
市绿化市容局副局长顾晓君说,这个冬天,崇明连续观测到睽违多年的珍稀鸟类中华秋沙鸭,这说明崇明作为“候鸟天堂”的环境持续转好。但随之而来,农户申请行政复议的案件数上升——为保护作物种子,往往在用罩网防护时误伤鸟类。
与世界上其他自然资源丰富的海岛不同,崇明有相对大量的人口和农事生产活动,崇明建设生态岛的内涵必然要兼顾人的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和谐。
为此,《规划》明确,要强化生态底线管控,加强滩涂湿地保护,自然湿地保有率达到43%。推进崇明东滩鸟类国家公园、长江口中华鲟自然保护区建设,打造鸟类天然博物馆和候鸟天堂。同时,严格控制常住人口总量,到2020年规模控制在70万人左右。
发布会还透露,继去年11月整体划定为野生动物禁猎区后,崇明区统筹公安、林业、市场监管等执法力量,组建了全市首家区级野生动物保护综合执法大队,还将建立乡镇联防联控机制和村居网格化覆盖管理机制,从而形成野生动物保护的综合管理体系。
“民宿窗外有油菜花田”
会上,崇明区区长唐海龙谈到如何增强崇明农业的竞争力。他说:“要引导农业资源向多元产业发展,比如建设开心农场和民宿旅游业。春天,坐在民宿房子里,推开窗就能看见油菜花田,小孩子在水稻田里体验插秧,这是我期望中的图景。”
《规划》提出打造美丽乡村、生态殷实农场和生态农业公园。70万常住人口、尤其是年轻人,不可能全部进入传统农业。一种路径是发展农业新业态来提供就业岗位,新业态成功的关键就是以高效的服务呈现农业资源中的人文价值。
生态岛拥有崇明金瓜、崇明羊肉、崇明水仙花等独具人文特色的农产品,这些风物也是上海人故乡记忆的一部分。乡愁和生态能变成“金山银山”,崇明人已经开始认同——在新开放的长兴岛郊野公园,即便这么冷的天、这么大的风,但一个工作日仍会有数千人登岛入园游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