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港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基地生态修复项目紧锣密鼓开展 垃圾填埋场变身生态后花园

2017-02-06信息快讯网

春节后的首个工作日,上海老港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基地几位负责人商讨节后工作重点时竟不约而同地提出,尽快添置一辆消防车。作为国内规模最大的无害化、资源化、生态型废弃物综合处置基地,需要消防车做什么?原来,基地紧锣密鼓开展的生态修复项目已种植了7680余亩公益林,超过86万棵苗木正在昔日的“垃圾堆”上扎根抽芽、茁壮成长,亟需配备一辆消防车以防林火。

老港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基地承担着上海市70%的生活垃圾处置任务,每天处置1万余吨。同时,过去两年这里实施的生态修复项目有望再次改写城市环境面貌——一至三期垃圾填埋场封场区域、四期填埋场南侧芦苇荡、市政预留地水稻和鱼塘等区域,经过改良土壤、地形微整后陆续“披绿”,种上女贞、黄连木、水杉等耐盐碱、耐水湿、抗风能力强的乔木苗,针阔叶混交,林下撒播三叶草、紫花苜蓿、紫云英等地被植物。

今年年底,经过生态修复和景观设计,老港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基地作为本市首个以“环保再生”为主题的郊野公园,预计将完成九成以上的相关工程量。

基地里野生动植物越来越多

提到垃圾填埋场,你脑海中会浮现怎样的景象? 垃圾遍地、恶臭脏乱、无处着脚、荒芜苍凉、毫无生机……在老港基地,这些词汇都被颠覆了。记者看到,高高低低的填埋堆场上,一排排小树苗连成片,几年前种下的树木已粗壮笔直、树冠蓬开;树下种草花,绿油油的;路边种有夹竹桃等吸附气体能力强的植物。据工作人员介绍,春天时,基地里的油菜花黄橙橙的,鲜亮明媚,“不比婺源的差”;夏秋两季的野花野草,更是吸引眼球。

不仅植物种类繁多,野生动物也不少。在数千亩备用地上,大片的河塘、沼泽形成完整的湿地生态系统,黄褐色的芦苇摇曳生姿,兀自生长,吸引了成百上千只野鸭、野鸡、灰鹤、白鹤、小白鹭、鹳类、鱼鹰等来此嬉戏、觅食、筑巢,当野鸭子成群飞起时,嘎嘎的叫声响彻半空。

据上海老港废弃物处置有限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崔广明介绍,这两年来老港基地的水鸟和小动物越来越多,春天能看到很多刚孵出的小鸭子,“水塘里有鱼有白米虾,鸟儿们自得其乐”。

每年约有1万名中小学生、市民、游客等来老港基地参观学习,很多人感叹:“谁会想到这里是一座垃圾处理厂?”

昔日垃圾填埋场的艰难变身

作为上海生活垃圾处置的托底保障,老港基地长年超负荷运行,以前受限于技术条件,也曾遭遇臭气扰民、土地受污染、环境承载力饱和等困扰,2015年2月动工的生态修复项目也是必然之选。

上海老港固废综合开发有限公司重大办主任兼规划发展部工程部经理陈跃卫介绍,生态修复工程首先在填埋场上敷了一层生态膜,膜上再覆盖80厘米的土层,然后种植各类植物。“经过多年实验证实,80厘米的厚度已能满足植物的生长需求。此次国内首次尝试在这种‘困难立地’上种植高大乔木,可以更大幅度改善生态环境,对本市其它停用的20多个堆场具有很大借鉴意义。”陈跃卫说。

项目设计方技术负责人、上海市园林科学规划研究院总工程师李跃忠介绍,之前,他们在基地开辟了5000平方米的试验田,前后种了30多种植物,筛选出20多种乔木和灌木品种。“这是十来年科研实验的成果,现在老港基地种植的苗木成活率为95.2%。”

老港的地面有高有低,堆体高的有15米左右,低的比周边河道低3.7米,因为覆土层被生态膜隔断了与地下水系统的接触,覆土层雨少时干旱,雨多时内涝,项目组研究不同植物的“耐淹”时限,设计合适的灌溉系统,灵活调整水位,让植物舒适透气。另外,项目组还攻克了沉降、抗风抗盐碱、土质改良等难题,“因地制宜、因势制宜、因物制宜”,混搭种植。

成为市民休闲的生态“后花园”

随着城市建设深入,可供种植的土地越来越有限,垃圾填埋场、受损土地、工业遗留用地、盐碱地、滩涂等“棕色”地带和水泥屋顶、建筑物墙面等“灰色”地带,成为植绿造林的“挖潜”对象。有专家预测,到2030年,城市中超过四分之一的绿化造林不得不在这些“困难立地”上进行。李跃忠解释,所谓“困难立地”是指那些因环境恶劣、污染严重、土壤质量差等不适合植物生长的地面,需经过土壤改良、特选植物种类等才能覆绿,以恢复或改善自然生态。“城市中很多土地资源并不理想,且可供绿化的空间越来越有限,在条件不太好的立面甚至是‘垃圾堆’上种植在所难免。”

世界各国都有垃圾填埋场达到使用极限封场后重新设计、规划、修复的成功案例,那些曾让人退避三舍、脏臭不堪的地方纷纷被“治愈”,转身成为居民休闲好去处和游客的“签到”之地。比如,韩国首尔的天空公园就曾是一座被遗弃的垃圾山,后经修复、美化改建成生态公园,种满紫芒,景色美不胜收;站在公园制高点可俯瞰首尔,成为一大标志性景点。

去年年底,上海老港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基地生态修复项目获得住房和城乡建设部2016年中国人居环境奖范例奖。老港基地负责人表示,将持续修复生态环境,利用基地内先后建成的10平方公里林地和1800亩原生态湿地,结合在建的上海市生活垃圾科普展示馆,为市民游客提供休闲娱乐的生态“后花园”,并为垃圾填埋场生态修复和城市“困难立地”植绿造林提供经验和实验数据。

垃圾填埋场上建成7600亩森林 5到10年后将四季有绿
浦东老港农业玩科技范儿 “垂直农场”试验流水线种菜
《中国交通运输发展》白皮书发布 推进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
年终盘点|上海教育综合改革:从单向度“育分”到全方位“育人”
上海古陶瓷修复专家杨蕴:让古陶瓷在手中"复活"
故宫文物医院挂牌,“网红”修复师为国宝“治病”
故宫文物医院挂牌,“网红”修复师为国宝“治病”
韩正:加强综合交通管理
两会声音 | 小垃圾大难题,人大代表关注垃圾分类减量
两会现场丨环保专题审议:“垃圾分类”成为热词
2017年上海市中小学生寒假活动项目发布
2017年上海市中小学生寒假活动项目发布
新华社探访高铁盒饭生产基地:15元的仍生产,45元的最多
奉贤启动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 规划建百个公园
无居民海岛开发“生态优先”
张江科技城成为众多企业布局全球创新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关键节点
听“导赏”聊一聊艺术干货 中华艺术宫迎来2017年首场“名家名作导赏”
新世纪以来指导“三农”工作的第14份中央一号文件发布 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沪职业技能鉴定项目“瘦身” 今年总数为404个
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底线和生命线
巴西前首富因行贿面临受审 曾向里约州州长行贿1682万美元以换取市政工程项目
日美执意打造边野古基地有深意
“科技+生态”让浙江农村“绿富美”
沪将复制莫高窟中的经典洞窟45窟 该项目年内启动
黑龙江马凡氏综合征患者:三代白衣天使为我留住光明
亲近自然 盘点江浙沪八大文艺小清新生态农场
将“人文”注入世界级生态岛
崇明生态岛建设确立26个重点项目 将建轨交崇明线
韩正在高考综合改革专题座谈会上强调,举全市之力统筹推进,力争取得预期成效
文物保护与修复学院在沪成立 预计招收45名新生
上海将推进单位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实现“不分类、不收运”
垃圾房“翻身”成为小区“绿核”
苏州复挖中张家巷河填埋河道,重铸古城水乡文化精魂
生态修复见效,“水中森林”立功
©2014-2025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