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书香愈浓,文学之美成荫
近期一次思南读书会,风雨无阻前来的读者们在门口排起长长队伍。
■本报记者 许旸
这个周六,思南读书会3周岁的生日派对上,将迎来一名粉嘟嘟的新生儿成员 《思南文学选刊》 ———那粉嘟嘟的封面,正漾着早春的朝气与新意,而这本大型综合类双月刊将填补沪上文学选刊的空白。在新媒体阅读大潮的冲刷下,为何“逆流而上”新创一本文学刊物,刊物与读书会结合会为申城增添怎样的新鲜书香?
解开这个疑惑之前,记者倾听了业内外的多种声音。其中,有作家对文学品质的追求、有评论界发现好作品的激动、有风雨无阻去思南读书会相聚的读者,凡此种种,汇合成这座城市生动而迷人的阅读表情。在思南读书会策划人之一、《思南文学选刊》 主编孙甘露看来,当更多陌生的人因热爱读书而聚拢在一起,多元阅读需求与城市文化氛围互为激活,“交流中所迸发的灵光一现,好似一枚小小的文化种子,或许在某地某时,就会生根发芽,文学之美便会壮大成荫”。
目前,走过3年的思南读书会累计举行了165期活动,近430名海内外知名作家、学者在此与读者面对面,分享知识、故事与见解。思南书集销售图书累计达近万种、3.5万余册,销售额百万余元。在业内人士看来,高品质的文学对话离不开常态化的阅读平台,而“思南品牌”在文学选刊、读书会、市集、人文书单等载体的整合呼应下,正成为书香地标,融入上海这座国际大都市流动的文化风景。
沪上文学选刊出炉动力:发现有力量的品质写作
前两天,《思南文学选刊》 即将面世的消息在文学圈里刷了屏,不少作家、评论家、翻译家、出版人言语里有掩饰不住的欣喜。
这本由上海市作家协会主办的双月刊,拥有六大栏目,“叙事”“诗歌”和“随笔”栏目选刊 《收获》《人民文学》 《当代》 等刊物近期发表的作品。青年评论家黄德海、项静是选刊的两位副主编,平时也供职于文学刊物,“阅文无数”的他俩在篇目遴选上有一套美学标准———注重语言的密度、作品中蕴含的个人和时代讯息,以及作者对文学形式的自觉意识。
翻开 《思南文学选刊》,无论是李敬泽 《抹香》 融合了历史记忆与切身经历,还是唐诺 《来想象一个作者》 把自身体验和阅读心得置放在对《左传》 作者的猜测之中,在黄德海看来,这些作品都有广阔的时空腾越力量,尝试了一种新的文体和思考。“《傩面》 在村庄人事的代谢里,试图重建被人们遗忘的善良意图,却并不夸张,《长安陌上无穷树》 是每个人都可能遇到的温暖爱意,《飞行家》 则写一个人虽百折千回却没完全消失的向上愿望,可贵的是,这些文字都很讲究。我们团队就是要选取跟复杂生活相称的内容和语言形式,推举一种有力量、有发现的品质写作。”
新锐与经典、东方与西方,都在选刊里相逢。里尔克 《唯有诗歌我们在注视》 诗意袅袅、尼克 《人工智能的起源》 予人启发、福楼拜的 《淳朴的心》不动声色压着阵脚,加上书评人btr(笔名) 执笔撰写国内外文学界最新资讯,选刊兼具了美感与信息量。在作家弋舟看来,选刊集结在一起的,是那个浑然的、从来都在赓续与起承转合的文学,每一笔,都有着“文体”的抱负。“几乎就是一个矜重的宣言,这种气象,我视作是对文学的自尊和自信。”
深耕多元阅读需求,城市如被魔法唤醒
在评论家项静看来,选刊的精挑细选,与思南读书会对高品质文学对话的孜孜追求,是一脉相承的。“读书会侧重现场感与即时互动,营造出活跃的城市文化氛围。选刊则好似一条条线索和启示,把交流落定到纸面,有心的读者可以借助选刊,创造自己的阅读谱系。”
思南读书会的雏形缘自几年前的上海书展,当时思南公馆承办了国际文学周部分活动,作家阿城看到读者秉烛夜游手不释卷后,由衷发出感慨:“向文学致敬”。在过去3年的几乎每个周六,思南读书会都敞开大门欢迎所有喜爱阅读的人,一长串中外文学大咖陆续亮相。读者听众不用预约也无需买票,即便有人只围观凑热闹,读书会照样欢迎。
听听各路作家学者的观点,成了不少市民的生活乐趣,一些勤奋的读者主动将思南读书会升级为自己的文学课堂。读书会每年特设“致敬年度读者”的暖心环节,不妨看看这群读者吧:老读者许树建几乎每期必去,他的00后孙子也开始关注读书会;岑玥、杜湘涛、张攸蔚、金慧芬等读者每期制作分享读书会笔记,嘉宾发言、作品摘录等素材每期能整理出好几万字;他们甚至建了个群就叫“思南一家人”,让无法到达现场的一些读者也能“回放”精彩瞬间;80多岁翻译家马振骋当过嘉宾也是忠实读者,常搭乘公交车欣然奔赴阅读之约……
思南读书会策划人之一李伟长说,读书会不把读者视为单纯的听众,而是定位为重要参与者。“不会刻意为读者定制口味,如果仅为了单纯积攒人气,多做一些有明星效应的爆款轻内容即可。但是,提供有品质的内容,才是思南读书会的追求。”他说,文学名家成就了思南读书会,读书会又反哺了大批读者,未来的文学名家就在他们中间,这是良性循环的文化生态,通过读书会与选刊的陪伴浸润,不分少长,彼此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