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纯正乡音 留住美丽乡愁
“您家”“过早”“姑娘伢”……这些原汁原味的湖北方言,今后走进档案馆就可听得到。一年多来,湖北省17个市(州)、105个县(市、区)创作录制了166部小品、戏曲、微电影、谚语童谣、民间故事、宣传片等方言作品,完成方言建档,实现了“一县一档”,市民可利用自助交互式平台实现即时点播,听乡音,解乡愁。
“一县一档”保存乡音留住乡愁
“古老的时候,有一个青年伢,他的爹姆妈都死光了,几造孽啊,屋里只剩哈一匹老牛,别给都砊他牛郎……”由武汉市青山区市民李英用一口纯正的青山方言讲的“牛郎织女”故事被刻录成碟,市民随时可以从省市区三级档案馆借阅。
今年33岁的李英是两位青山方言代言人之一。去年3月,青山区档案馆向全区各社区征集方言发音人,她从72名报名者中脱颖而出。去年7月27日,李英在湖北省广电中心录制厅对着摄像机,用一口纯正的青山方言讲了“牛郎织女”故事等4000多字的“规定文本”,并被录制成光盘存档。
青山区档案馆相关负责人说,把方言录制存档,不用再担心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失传。录制的视频和音频,研究者可以用到,后辈子孙也可以通过其寻觅到先人生活在青山这座城市的蛛丝马迹。
2015年起,湖北省档案馆在全省开展方言建档,让乡音得以保存,乡情得以维系,文明得以传承。湖北省语言专家专门为湖北方言量身定做了一套“规定文本”,分为声韵调、词汇、短句、短文等四大类,其中词汇包含20多种内容,涵盖天文、地理、器具用品、称谓等,每一个词汇下有多种个性十足的方言。
湖北全省17个市 (州)105个县(市、区) 已投入812万余元,创作录制了小品、戏曲、微电影、谚语童谣、民间故事、宣传片等共166部方言作品,制作电子光盘801盘,实现了“一县一档”。
据介绍,每个方言建档区都有不同亮点,或介绍当地饮食文化,或介绍当地民间故事,还有的介绍当地风土人情。大冶市档案馆制作的 《铜绿山古铜矿遗址》,用方言讲述一方历史文化,让观众既能听到纯正方言,又可学到相关文化知识。
湖北省档案馆将方言档案制作成可随时取用的语音朗读、方言曲艺、歌舞表演、纪录片、微电影等节目,点击节目名,该音视频便立即在投影屏上播放。
收录方言档案数据达2T多、涵盖全省所有县 (市、区) 的湖北省档案馆湖北方言视听室即将对公众开放,届时市民可利用自助交互式平台实现即时点播,体验“过早”“要得”“冇”“儿子伢”“姑娘伢”等原汁原味的湖北乡音。
成为方言发音人条件苛刻
湖北省档案馆负责人表示,方言是一个地域历史和文化的载体,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符号。随着历史发展和普通话的推广,方言正成为“逐渐消失的声音”。
2015年12月,湖北省方言建档启动,要求原汁原味地保存最具代表性的地方方言。各地纷纷列出相关条件,选拔最合适的发音人。
湖北省档案馆档案资料保管处负责人说,为保证方言原汁原味,发音人要求相当严格。
青山区方言发音人选拔对入选者的硬要求是,除本人外,父母和配偶都是土生土长的青山人,家庭语言环境单纯,没在外地长期居住过。档案馆还邀请了三位“老青山”做评委。面试时,发音人要求用青山话朗读方言发音规定文本,内容上有天文、地理,下有农业、交际等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常用语言。
黄冈市则列出如下条件:土生土长,不会说普通话,年龄50岁以上,长期居住在本地、极少外出,“形象气质自然”等,确保语音纯正,真正代表地方特色。
武汉市方言建档工作首席顾问、江汉大学人文学院现代汉语教研室主任熊一民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称,方言建档最大的难度是找到合适的方言发音人。即使符合上述条件的市民,也未必就适合参与方言采集建档工作。他解释说,有人年纪太大,身体状况欠佳,口齿不清,无法承受较长时段的语言采集工作;还有人文化水平有限,无法完整念出方言发音规定的文本。
据介绍,武汉市共有579位市民报名参加发音人遴选,各区仅安排了其中的276人参加培训,最终只有99人脱颖而出。而全省则有5368人参与方言发音人遴选,仅272人成为方言发音人,为各自的家乡方言代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