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孩子们播下乡愁的种子

2016-12-10信息快讯网

■报首席记者 顾一琼

又到一年落叶季,在衡复风貌保护区内,各地的摄影爱好者、游人蜂拥而至,但天天路过此地的学生们却似乎习以为常。这让天平街道社区办的黄海君多少有些落寞———事实上,街道以往开展的各类口述社区历史、探访名人故居等活动,主动参与的学生和家长也都是“点缀性”的。

天平路街道和湖南路街道是衡复风貌保护区内最有人文底蕴的两个社区,也是天湖学区的成员,区域内集聚了很多在全市闻名的好学校。

来自两个街道的数据,近年来,街道人口呈现两极化趋势——一方面,白发特别多,很多是在此居住了一辈子的老居民;另一方面年轻家庭增多,有买学区房进来的,也有办人户分离而来的。黄海君心里清楚:很多“投奔”天平街道来的家长和学生,多数是奔着名校来的,对于学校所处的这片社区,他们深入了解的意愿并不强烈。

黄海君的这一点落寞,也有人同样体会到。

辖区内一所名校校长感叹:很多“胸怀ABC”、留学路径早已被妥妥安排好的学生们,缺少了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他们有的可以流利地说两种外语,却无法准确说出中国的所有省份;他们有的熟知诺奖得主,却无法历数中国的著名科学家——这样的尴尬处境绝不是个案。

在上师大学区中,有一所办学八十多年、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中国中学,但就在同一学区,以国际化课程而享誉沪上的“世外”系,绝对风头正劲。不同风格的学校如何互通有无,如何给孩子们按上世界眼、中国心,教会孩子们传统文化和国际化教育的兼容并蓄?“学区”建设证明,社区和学校的互动是一条有效途径。

在天平——湖南学区,学校找到了老洋房这个媒介,以人文为纽带,在德育建设、文化营造、科技创新、人员流动、教学合作、资源共享等方面开始大胆探索。在社区的助力下,学区探索开设了“洋房微课”,带领学生们走出教室,对话大家、对话社区、对话居民,深入挖掘风貌区内的人、事、物、情,并结合各校社会实践、团队活动等德育手段,打造“德育三十分钟半径”,营造学校、家庭、社区相融合的育人氛围。

今年初,以世界小学为牵头,学区内十所中小学启动开展了“资源共享、文化滋养”的活动,排摸各校周边的老洋房及名人故居,梳理各校参观的时间点,并初步确定微课程落脚的洋房故居。目前,整个学区已先后梳理了20处可以进行参观考察的洋房或故居作为微课程的样板,世界小学也在此基础上拍摄了老洋房微课,并和周边社区进行共享。这样的微课,不仅让孩子们充分了解所处区域的人文魅力,也让老房中的居民们感受到“书声琅琅”之外,还有孩子们的活力和创新能力。而在拥有着上海中学、位育中学、华育中学等众多名校的长桥社区,则凭借江南丝竹、黄杨木雕等非遗资源打造了一条中国文化的传承路径。

记者观察

请把心态放缓,请把视野打开

“学区? 哦,学区房是吧。”

“学区和社区? 那当然是‘对口入学’最重要了”……

采访众多家长时,这样的尴尬对话比比皆是。

伴随着社会发展,社区人口结构已不再像过去般简单、纯粹,这儿是工人新村、那里是教师公寓等等。越来越多的社区“交杂”着不同群体。

一个颇为矛盾的现象开始出现:一方面,不同人群对于学校、对于教育的需求逐渐变得多元;但同时,涉及升学,他们又几乎同样精准地把目光聚焦在名校上。

很多家长直奔名校而来,关注老师、关注课程,却没有时间静下来,好好看看脚下这片孕育名校的温润土壤;有些家长一副升学“跳跳棋”了然于胸,早早为孩子铺就了出国深造的路径,却忘了在孩子心里种下一颗扎实的“中国心”种子。

有校长曾这样感叹:在开放型教育模式的当下,早已不可能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中给孩子灌输一种脱离生活实际的思想价值观念,也无法在相对纯粹、单一的象牙塔环境中去构建孩子独立的个性及健全的人格。

徐汇学区化当下的“拆围墙”,拆去了 同一社区、临近社区内学校与学校间的资源壁垒。同时,也拆去了学校与周边社区、单位、社会力量的资源壁垒。各种教育、德育资源在此社区、学区汇聚,孩子们也在与大环境和真切的社会关系中拓展视野、培养稳定的道德观和公民素养。

采访中,一位教育学者这样提点:更重要的,拆去人们心中的围墙。拆解对于一所学校“分数为先、升学为先”的固有评判标准;拔去“名校,就是独立个体”旧有认知。

请把心态放缓,请把视野打开。

©2014-2024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