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强外滩水墨大片3月上演 22幢文物建筑展陈

2017-02-28信息快讯网

最强外滩水墨大片3月上演 22幢文物建筑展陈-信息快讯网

外滩从1号到33号共22幢历史老建筑,被艺术家毛冬华以纯水墨的方式进行了全面呈现,这批水墨作品将于3月1日至15日出现在刘海粟美术馆《外滩心影——毛冬华水墨作品展》上,这是中国画坛第一次用纯水墨语言描绘外滩万国博览会的全部建筑。22幢文物建筑在刘海粟美术馆内次第展陈,并且同对岸陆家嘴玻璃幕墙建筑系列水墨作品对视呈现,传统和当代、过去和未来、淡雅水墨和原石建筑,相互交融着,在画卷中缓缓流淌。

最强外滩水墨大片3月上演 22幢文物建筑展陈-信息快讯网

■《外滩心影——毛冬华水墨作品展》

■时间:3月1日至15日

■地点:刘海粟美术馆不到十年横跨多个上海系列

本次大型个展由上海美术学院、上海市美术家协会、刘海粟美术馆、新闻晨报共同主办,上海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汪大伟担任总策划,《美术》杂志社社长兼主编尚辉为学术主持和策展人,原上海中国画院副院长韩硕为艺术顾问。

和以前的两次个展不同,此次展览集中展示毛冬华自2008年以来创作上海城市水墨的成果。她的水墨创作之所以被国家级美术权威杂志看中作封面并一再推举,原因在于毛冬华的创作,实践探索了中国画转型发展所面临的两大学术难题——如何用传统中国画独有的表现方法来呈现当代城市生活,如何在新题材下进行中国画的笔墨意蕴和艺术语言的当代转换。

毛冬华的创作主题,全部描绘当代城市生活和城市视觉经验。本次展出70余幅作品,除了外滩两岸建筑对话,还有上海历史文脉创作作品《海上繁华——南京路上的四大公司》和《一大会址》,以《辰山植物园》领衔的“城市乐园”系列,以及“冬日暖阳”“苏州河上的桥”“老物件”几大系列。

最强外滩水墨大片3月上演 22幢文物建筑展陈-信息快讯网

不到十年时间,为何能创作出如此多样的水墨系列?毛冬华说,我是B型血,想问题做事情总是有点跳跃性,甚至经常喜欢同时做两件事情,在不同的题材间跨来跨去,也是我的性格特点。有时候为了创作,我先要喝茶、闻香、看书好长时间,不能进入状态,绝不落笔。因此,虽然积累了好几个题材系列,但每个系列的作品数量都很有限。对于一位水墨而且非工笔的画家来说,毛冬华的创作数量,的确是非常少,几乎与油画家看齐了。

美术界权威眼中的毛冬华

毛冬华非常感谢中国美协理论委员会副主任、《美术》杂志主编尚辉老师的提点。她说,是尚辉老师的不断鼓励、督促,才促使自己完成了外滩系列的全部22幢老建筑。

尚辉老师的一番话,道出了用国画描绘外滩老建筑的难度。他说,用中国传统笔墨画欧洲建筑,是中国画里的一个死穴。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上海中国画院老画师们的笔下,外滩万国建筑群被掩映在林荫大道里远眺俯瞰,很难想象纯用传统笔墨如何能够真正表达近观之中的那些用岩石筑就的建筑质感。中国画飘逸灵秀的笔墨特征,是和崇高坚实的审美品格相背离的,素净的宣纸与灵巧的毛笔,很难描绘具有塑造感的人物形体与建筑结构。李可染曾借鉴龚贤的积墨法来解决山石质地入画的问题,因而他画的德国德累斯顿教堂才可以拉近描写的距离,他用水墨与勾线并存的方式实现了国画中对岩石筑造的欧洲建筑的表现。

毛冬华则完全是另外一路,她从清代画家恽南田的没骨花鸟画的用笔中获取灵感,将之转用到岩石建筑的凸凹、方圆、柱头、花饰的描绘上。绘画中,她施用了淡墨,但在淡墨中拉开墨色变化的层次,去组成画面里建筑的整体美感。

毛冬华让每幢外滩建筑以单体的方式呈现,不加任何背景,这是对水墨艺术规则的挑战。她在横平竖直的建筑结构中画出适度的变化,通过墨色渗化与离线破形,把建筑中那些直白的线,转换为通过墨块巧妙叠合或自然留空而形成的线。她把没骨笔法视作一种放大了的写意线条,因此有效地增添了石质建筑的灵动性与鲜活感,而没骨法的反复运笔也在一些复杂的建筑结构中呈现出厚朴与氤氲的积墨效果。尚辉认为,毛冬华是真正用笔墨画出这种欧式建筑的最成功的画家。

没骨法画出玻璃幕墙的韵味

在外滩的对面,是陆家嘴鳞次栉比的摩天大楼,无处不在的现代玻璃幕墙,折射出当下现实,而在玻璃幕墙折射中的外滩老建筑,甚至令人有一种当下历史感的纵深飞思,而敏感的毛冬华一下子把握住了这一意味深长、穿越时空的景象。

毛冬华的名作《多云转晴》和《重塑》,就是一种历史镜像中的当代图景。她的玻璃和钢组成的后现代建筑画作,是用中国水墨表现当代视觉经验的先锋意识。毛冬华对于这种由钢和玻璃构成的城市景观,不是直白地勾出建筑轮廓线,而是着眼于那一方方由玻璃组成的富有现代音乐感的网格结构。毛冬华以其从小打下的传统勾线功底,将玻璃幕墙方格线处理得细劲而柔韧,既谨严又随兴,体现了中国画骨法用笔的沉滞和自如。而玻璃镜面所倒映的对岸万国古典建筑群,被挤压被变形后,也再次成为毛冬华用没骨法来塑造的绝佳对照。毛冬华在后现代建筑与古典建筑的城市景观表现上,获得了一种新的笔墨组合,这也是毛冬华在探寻上海这座城市的历史踪影时找到的一个交切于现实的契合点。

本次展览艺术顾问韩硕先生认为,毛冬华画身边熟悉的外滩建筑,每张画都有不同的处理,呈现出创造性的新的意识。韩硕先生祝愿毛冬华能更进一步地摆脱建筑外形对笔墨的束缚,走到建筑的内部,走到自己的内心,就像她展览的题目——外滩心影。

以上海气质来讲述上海故事

毛冬华的笔墨始终萦绕着上海,因为她出生在上海,就读于上海大学美术学院附中,毕业于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国画系,曾担任过上海大学美术学院附中的校长。她是一个从小生长在良好的传统文化环境中的地道上海人,爱上海、画上海,顺理成章。虽然,画上海的艺术家大有人在,但能画出真正上海味道的并不多,毛冬华就是其中一位。

画展总策划汪大伟先生说,毛冬华水墨作品中的上海味道,不光是题材、内容,更是她渗透在笔墨情趣之中的气质。老外滩建筑、新上海高楼、苏州河老桥、昔日老物件,种种斑驳包浆,岁月沧桑,毛冬华通过淡墨、生宣来讲述,平淡而灰冷,委婉而动人,这种美让人刻骨铭心。

东西双重传承惊动法国学者

毛冬华画外滩这次还惊动了法国艺术史学家菲利普先生。菲利普先生获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的授权,专门在中国研究20世纪中法艺术交流史。此次菲利普先生先睹了毛冬华的外滩作品后说,在西方,“美术”的概念里包含了绘画、雕塑和建筑,毛冬华是用中国的画笔,画出了外滩建筑这种西方美术元素。

菲利普先生表示,1933年,法国著名艺术家保罗·瓦莱里曾在徐悲鸿的个展上说,中国艺术家跟西方艺术家不同,西方艺术家只传承了一种西方艺术传统,而中国这一代艺术家,能传承到东西方两种艺术。今天,毛冬华也是东西方两种艺术的传承者,希望未来,能与毛冬华有更多的交流合作。

即便最困难时也能乐观向上

毛冬华笔下流淌出的上海气质,也并非怀旧那么简单。她更喜欢这个飞奔着的城市,她在立交桥上开车,会发现巨大旋转着的高架线条和车水马龙,构成了一幅极具生命旋律的画面;她会沉浸于锦江乐园大转盘的空间构成感,如何用笔墨线条来表现当代城市生活,是她生命中的一个长期观察点。她经历过事业上的巨大困难,但就是在困境中,也能用乐观向上的心态,创作出《辰山植物园》这样洋溢着欢乐的、带有明快色彩的作品。

作为2016上海青年文艺家培养计划中仅有的两位国画家里的一员,毛冬华自觉地把表现当代上海、现代都市作为自己的恒久题材,并且正在通过颇为大胆的笔墨实验,为如何实现中国画的现代化,写就自己的答卷。

©2014-2024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