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学校,应是每个学生的理想国
万玮
老师这样的探索还有很多。
当下,学生学业负担成了很多人关注的焦点,学校该给孩子什么样的体验似乎又成了一个热门话题。理想中的学校究竟应该是怎样的,不同的人站在不同的立场会有见仁见智的观点。一所好的学校,或者说我理想中的学校,应该是每一个学生的理想国,好的学校能够让学生认识自我、完善自我,并为将来实现自我做准备,更能够让人的人格升华、生命变得更有价值。
能激发兴趣的学习绝对不会成为负担
通过学习不断提升自己,往往是充满挑战的,但是也可以给人带来成就感,从而使人感到快乐。所谓的负担,往往来自两种情况,一种是低水平重复,一种是盲目拔高。这两种情况都会使学生感到不堪重负,并且消磨他们的学习热情。
这些不合理的负担之所以产生,最主要的原因是同质化和统一化的考核和评估,使得我们家长会去追求同样的分数与证书,学校追求同样的学生与评价。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的学习则往往变成了应试,而学校对学生的教育则往往会变成反复的操练,这样的操练不论对优秀的学生还是需要关注的学生都会成为一种负担。
学习是一种付出,付出常有回报,这个回报不仅仅是升学或者是经济的回报,更多的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成就感和学习过程中的快乐。因为,所有的知识都是有情境的。在情境中获得的知识,哪怕过程有一些辛苦,学生获得的乐趣会更加倍。
如果孩子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得到回报,那么再辛苦,学生终究还是快乐的,也可以激发持久的兴趣。然而,如果学生承受的苦难得不到足够回报,甚至产生的副作用远超过回报,导致学生的心理健康、学习兴趣、身体素质受到损害,学校的学习就成了糟糕的回忆。
我自己毕业于数学专业。学数学的目的是什么? 绝不是为了解题得到标准答案,而是为了发现数学之美,当你能够在数学中感受到美的时候,数学还会是一门困难的学科吗?
去年复旦附中浦东分校的学生被哈佛大学录取后,家长翻出了他当年的笔记。我才发现,当时这个学生是我组织的数学学习小组的成员。当时我只不过给了他们一些数学科普读物,让这些对数学有点兴趣的优秀的孩子们成立了一个数学学习小组。学数学也像学乐器一样,学生一个人时,进步会很慢,但是当学生处于一个团体中的话,大家的提高都会比较快。当时他是在我们学校的数学兴趣小组里找到了不断深入研究数学的动力,并且也从中找到了乐趣。这样的状态,才是学习的正常状态。从学习中找到乐趣,并且获得不断提升自己的动力。
我们学校里,每个学科都有一些这样的兴趣小组和提高小组。比如英语学科的核心理念就是要把英语学习和生活经验结合起来。英语兴趣小组学生最近刚刚完成一个视频节目,用英语介绍一道菜的做法,视频里,你可以看到每一个参与的学生都流露出由衷的快乐。我们喜欢历史的学生自己组织了社团,请老师来指导,并且做了微信公号,喜欢物理的学生也自己组织了物理的社团,根据课本设计物理实验,还拍成视频上传……
这些活动其实都需要学生投入很多时间和精力,带来的是他们在现有学习上往更深处探索,但是这些对他们来说不会成为负担。低负高效一直是我们学校追求的方向。而老师们也有各自的探索方式。
我们的一位物理老师在多年初三的教学过程中,发现利用好思维导图,可以在初三物理的复习课上起到积极的作用。原本初三学生常规的物理复习课,是由老师进行归纳和整理,然后展现给学生。学生只是被动地记录。这样做固然有好处:不会有遗漏,但对学生来说,遗忘率却很高。因此,他教会学生通过思维导图,自己来整理中学的物理知识点。学生在整理知识的过程中,对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有了新的认识,也从中获得了再创造的乐趣,因为由他们来将知识进行系统的整理,往往需要他们自己的思考和归纳。像这位物理
聪明人并非只有一种模式我们该为他们提供不同的教育
所有关于学业的负担似乎都指向了对生源的竞争。好的教育最终是一种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互相激发,这意味着好老师一定希望教好的学生,好的学生也同样渴望好的老师。这就是为什么学校之间的生源竞争永远存在。
但我们可以审视的是,我们的生源竞争是否能够避免同质化。比如数学特别好的学生我们很欢迎,但是语文特别好的学生,或者特别有探索精神的学生呢? 教育的公平不是让所有的人都得到整齐划一的教育,而是让每个人都得到最适合自己的教育。但遗憾的是,现在很多时候,我们的很多学校不论民办还是公办最终都是得奥数者得天下。
不同的学校对于学生的不同教育,体现了学校之间价值观的巨大差异。但大部分学校对学生的评判指标、培养目标以及培养方式都很单一:从教学上说是得高分,从管理上说是听话。
一所超级中学对男女学生在校园内的交往有明确规定,并有严格量化管理。异性学生之间每天说话多少是有限制的,超过就要被扣分。另一所拥有数千名学生的寄宿制高中则以学生“自主管理”闻名。校长自豪地向来访者介绍其独创的学生执法制度。课间,时常可以看见有几名学生排成一列纵队,胳膊上佩戴执法的红袖章,在校园里巡逻,寻找并查处违规行为。“我们学校有几千名学生住宿,一个月回家一次。我可以保证,没有一名学生携带手机。”校长信心满满。
还有一所以高考升学率高著称的学校则在晚自修时以班级为单位检查统计学生的“抬头率”。也就是说,整个晚自修期间,学生都应该埋头学习,抬头次数不能超过某一个指标。
在招生时,我常常有机会亲自面试学生,我更加看重的是学生有没有特长。遇到那些只会读书,没有时间发展兴趣爱好的孩子,我就会在心里打上一个问号---把他收进来,会不会有风险? 遇到那些有自己独到思想和见解,能和面试教师侃侃而谈,观点新颖而又能自圆其说的学生,我总会很欣喜,毫不犹豫地写下推荐录取的标记。因为,这样的学生在我能看得见的范围之内,不是太多,而是太少。
当应试不是唯一目标时我们的教与学才会更加高效
在我们学校,我提倡的是学生80%的时间和精力花在功课上足够了,要至少留出20%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安排。如果剩下的20%时间,学生也都投入功课,那么成绩可能会略微有所提升,但是这一提升的边际成本太高,而让学生做自己喜欢的事,发展各自的兴趣爱好,对学生的长远发展更有利。
坦率地说,教育并非只在课堂上,而是学生整个校园生活都是教育。理想的教育是,学生在学校里交到了朋友,获得了成长。学校教给学生基本知识与技能,但是更应该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和学习兴趣。
因此,未来的学校应当致力于提供一个平台,在这个平台上,有必需的工具和材料,学生甚至可以自行研发课程,自己确定课程形态,在此过程中合作、分享、竞争、试错。教师和学校管理者,则是从容地观察、记录、弥补,并不断完善这个系统,并且在学生需要帮助的时候,及时出现,加以指导,在困难克服后,安静地退到一边。这也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但必须承认的是,我们学校大多数学生最终会选择出国深造,所以家长不十分注重把孩子放到应试体系中参与各种操练。但这不代表我们不注重学业与学术。我们重视基础,义务教育阶段完成上海的课程标准既是学校的责任与义务,也为学生未来的选择与发展奠基。学生的综合能力与核心素养的提升是我们办学的首要目标,至于应试能力,兼顾即可。
我们的办学模式决定了我们在生源上的限制,但,我们的生源又强化了我们的办学特色,因为一旦我们的老师授课太过于死板,布置的作业是简单重复的机械训练,学校反而会收到家长的“投诉”。我们始终抱着开放的心态面对这些“投诉”。家长、教师、校长相互推动,把学校变成学生的理想国。
(作者为上海市民办平和学校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