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文脉中应有人们鲜活的生活

2017-03-12信息快讯网

为了让城市记忆永续,张廷皓委员多年来坚持呼吁加强对工业遗产的保护

城市文脉中应有人们鲜活的生活

■报驻京记者 周渊

“城市的发展和传承必须要有人、有人们鲜活的生活。否则,城市白天是布景式的表演,到了晚上就成了‘死城’。”就如何在城市发展中传承文脉、让城市记忆永续的话题,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研究员张廷皓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阐释了他的观点。

在他看来,城市更新的核心是构建城市与人的情感联结、文化共融。而城市的文化脉络则是城市特征的重要构成之一。“比如上海的石库门里弄、花园洋房,北京的四合院、宫殿建筑等等,都带着强烈的历史印迹,如果拿掉了,城市就不完整。”张廷皓说,多年来他因此坚持呼吁加强对城市工业遗产的保护。

人是传承城市文脉的主体

“中国的城市发展和历史是一脉相承的,大中型城市多为历史重镇,有着深远的文化脉络。这类城市在现代化进程中必须考虑历史因素。”张廷皓对此提出了“在考古城市进行城市考古”的观点。

传承文脉,首先要了解历史。在张廷皓看来,考古城市也是城市性质的重要体现,在北京、西安、洛阳、杭州等历史城市,必须要进行城市考古,对地上地下的历史文化资源做到“心中有数”。

其次,在城市发展过程中,不同时代对城市的不同需求也会使城市发生变化。张廷皓特别指出,这种反映城市变化、记载城市历史的事物也需要保留下来。“可以按照不同城市的特性确定不同的保护方法。比如‘有机更新’理念近年来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有着良好的实践;还有一种是完整保存———对具有标本价值或较少受到现代文明浪潮冲击的城市,比如山西平遥以及一些历史文化名镇,就适用于整体性的保护。”张廷皓进一步指出。

在大量的调研和考察中,他发现,不少城市在建设中大刀阔斧建新城、将历史建筑作为商业性经营场所。他不无担忧地说:“城市的灵魂是人,传承城市文脉、继承和弘扬城市文化的主体应该是当地居民,城市文脉中应该有人们鲜活的生活。”

尊重人的需求成为城市更新的要义。张廷皓举例说,在北京,旧城改造的多样性探索从未止步,政策相继出台,“大杂院”的公共基础设施也将获得改善,逐步恢复其四合院的初始功能,“以尊重人的现实需求为本,传承历史文脉和改善民生要实现统一,需要当地居民、研究学者和政府共同协商,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提供可操作的方案。”

工业遗产:城市文化脉络坐标

作为文化遗产领域长期研究者,张廷皓告诉记者,在日新月异、瞬息万变的城市化进程中,许多工业遗产正以惊人的速度消失消亡。“代表着城市记忆的工业遗产如何在城市发展中传承?”数年前,张廷皓就曾在全国“两会”上呼吁保护城市工业遗产。

“中国工业发展史虽只有一百多年,但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饱经沧桑的厂房、高炉、井架和船坞,还留下了清末以来中国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这一历史巨变的见证,反映了中华民族的荣辱兴衰,记录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为实现中国梦艰辛奋斗的历程。”他在当年的提案中这样写。

在我国,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对工业遗产在拆与保、遗弃与利用之间存在着激烈的碰撞。张廷皓认为,“对城市而言,工业遗产是厚重的历史文化资源,是凝聚人们情感的纽带,也是城市文化脉络的坐标,通过科学保护和合理利用,可以为城市文化传承与发展带去长久的后续动力。”

目前,对待工业遗产有四种方式:一是把原来的厂房、车间改造成工业遗产博物馆,像武钢、鞍钢等;二是利用原来的厂房将机器设备更新改造,发展新产业,北京798就是典型一例;三是由于产能落后彻底被淘汰;四是把土地经营权、使用权转让,换成新的城市基础设施。

“这是远远不够的,国内不少所谓的工业遗产,往往只有一个空壳。”张廷皓犹记得曾在瑞典考察过的一座纺织厂,“工厂有数百年的历史,这里拥有最先进的设备和现代管理制度,但工厂里却设有专门的展览区域,展示从蒸汽时代至今所保留下来的设备和纺织品。试想一下,当下一代来到这里,还能看到祖父辈如何劳作以及他们的劳动成果,是怎样的心潮澎湃?”

“工业遗产的核心价值就是服务一代代老百姓。”在张廷皓看来,工业遗产应该和城市发展与规划相结合,“我们的城市管理者要树立起重点保护与合理利用的意识,让工业遗产为城市发展注入新的活力,让我们的人民不断温故知新,更加坚定自信。”

(本报北京3月11日专电)

相关链接

 

城市文脉中应有人们鲜活的生活-信息快讯网

北京前门大街东侧曾经的正阳门东火车站在2010年正式更名为“中国铁道博物馆”并对外开放,成功地将工业遗产与历史功能有机结合。图/东方IC

 

城市文脉中应有人们鲜活的生活-信息快讯网

紧邻北二环的青龙胡同街区混搭感十足,一面是老北京原生态的平房和四合院,另一面则是文创企业聚集的特色园区。图/视觉中国

北京青龙胡同:为历史街区做针灸

拒绝“破坏性拆除”已成为北京旧城改造的共识。紧邻北二环的青龙胡同街区混搭感十足———一面是林立的写字楼,另一面是老北京原生态的平房和四合院,既有几代人在此生活的老住户,又有许多文创企业进驻。为保护街区风貌、创造原住民和新企业和谐共生的环境,“青龙胡同街区更新与再生”项目应运而生。

在改造实践中,“针灸”的概念被总设计师马晓威多次提及,他认为更新与再生也必须由小处着手,通过有机更新激活可持续发展、保护城市文脉的核心动力。

他表示,该项目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没有开发商的力量介入,缓解了盈利与可持续发展的矛盾,有利于保护老城区的多样性;二是随居民们的需求长出新业态,从而自觉形成更新和再生。

中国铁道博物馆正阳门馆:工业遗产变身博物馆

在北京前门大街东侧,一组欧式建筑格外引人注目,尖塔拱顶,青白砖墙,古雅清新,与附近高大雄伟的正阳门相映成趣,这里是曾经的正阳门东火车站。今年,这栋欧式建筑迎来111周年华诞。

作为京奉铁路的起点,正阳门东车站见证了近代中国许多重大历史事件。

1959年新北京站落成使用前,这里一直是新中国外交的“迎宾门”,是代表中国形象的重要名片之一。进入馆中,火车模型、火车零件、修筑铁路建造火车的历史人物和事件等扑面而来,从1876年中国出现第一条营业性铁路到新中国成立后中国铁路的大发展,沿着时间的轨迹,这里讲述了一部由火车为主线的中国历史。

张廷皓告诉记者,该处使用功能和外貌曾几度“变脸”,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甚至被出租成为商场。为了使工业遗产与其本身历史功能有机结合,经多位专家的建议,2010年,其正式更名为“中国铁道博物馆”并对外开放。

韩正:不断提高市民文明素质城市文明程度
韩正应勇大年初二实地检查城市安全工作,慰问为城市坚守一线尽心履责的人们
沪书店转型“智慧生活的聚合平台”
打造“全方位无障碍”城市环境体系
三星“太子”狱中生活曝光
五千年来中国风水最好10个城市 最适合买房
申城全力打造15分钟体育生活圈 滨江辟健身步道
一线城市坐拥3套房 相亲8年你为何还找不到女朋友?
上海系列文化品牌活动彰显城市魅力
最具幸福感城市 拉萨排名第一
《我在故宫修文物》出同名新书:故宫师傅们的慢生活打动了年轻人
德国农村的真实面貌,惊呆了所有人!
生活除了远方,还要有诗:记中国诗词大会参赛选手、上海商学院师生,钟乐、崔萌萌
没有人天生会做父母,但是有件小事你需要做到
上海将推进单位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实现“不分类、不收运”
【文汇时评·两会时评】加快发展再制造产业很有必要
【国际】俄土致力恢复伙伴协作关系
报告有料!两高报告8条干货,将影响你我生活
怎样的“绣花针”能“绣”出精细的超大型城市
【三味书屋】在自然与生活中捕捉艺术的灵光
男人命苦 盘点中国男人压力最大的城市
江浙沪油菜花观赏地一览 都市里的田园生活
中国“95后”大学生走向职场,回乡就业的多去一线城市的少
寻找魔都的城市画布
上海市卫生与健康大会今召开 为卓越全球城市打下健康基础
70年产权到期怎么办?八个关系所有人的重大问题
【阅读西方】《开膛手:沃尔特·西克特的秘密生活》
“鲁迅的读书生活”展沪上揭幕 鲁迅一生读书4000余种
这位高中班主任第一次写请假条,就暖哭了所有人,背后故事更是让人唏嘘…… | 特别关注
速7神车后继有人 ICONIQ将推出电动MPV
必须知道的赏猫胜地 猫大人们在等你
中美大学生活的区别到底有多大?
上海构建城市文化发展新格局
四分钟速览《将改革进行到底》第五集《延续中华文脉》
阅读建筑,播撒城市文脉的种子
©2014-2024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