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女子录下移植心脏跳动声感恩捐献者:我会替你好好活着

2017-03-28信息快讯网

浙江女子录下移植心脏跳动声感恩捐献者:我会替你好好活着-信息快讯网

 

吴女士的心电图报告。 钱江晚报 图

钱江晚报3月28日报道,1分钟的时间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慢步70米,看完一篇500字的微信推送,APP上叫一次外卖……

对于67岁的余杭人吴女士来说,1分钟意味着77次心跳,意味着她的“重生”又多了60秒。

2012年6月12日,吴女士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接受了心脏移植手术,在这之前,她被肥厚性心肌病困扰了5年,饭吃不下,觉睡不着,光是病危通知书,医院就下了9封,她随时都会因为心脏疾病离开人世。

直到5年前的6月12日,一位年轻小姑娘改变了吴女士的命运——在器官捐献并不那么被人熟知的五年前,小姑娘因为肿瘤离开人世,她的母亲决定捐献女儿的器官,吴女士接受的就是这位小姑娘的心脏。

根据器官捐献的规定,受捐者和捐献双方是“双盲”的,他们互相不知道对方的信息,吴女士能掌握的所有信息,是心脏的原主人是一位年轻姑娘,每年清明节,吴女士都会为远在天边、又近在心里的姑娘祈祷,不过每一次,她都觉得这像是寄出一封信,对方能收到吗?她不确定。

而这一次,她想用不一样的方法表达感谢——录下心脏跳动的声音,打印心电图,用声音和图像的形式,记录下这位小姑娘的另一种存在,再把它们送给小姑娘的家人,“你们能帮帮我吗?”操着一口浓重余杭口音的吴女士对浙江省红十字会的工作人员以及钱江晚报记者说道。

面对这样的请求,我们怎么可能会拒绝呢?

上周日,浙大一院心胸外科举办第一次“心友会”,吴女士和另外10位接受换心手术的”病友们“一同到场。

之所以在“病友们”这个词上打上引号,是因为这些接受了心脏移植手术的换心人,现在完全过着健康人的生活——除了每天服用一次抗排异药物之外——有的结婚生子,有的考试升学,像吴女士这样的人,正和老伴享受着安祥的晚年生活。

只是这颗不断跳动着的心脏,总让她在每次开怀大笑之后有一些不安,“我应该为她做点什么。”

这个念头,早在5年前的6月13日就有了,那是心脏移植手术之后的第二天,吴女士睁开眼睛的时候,思维也慢慢控制住了她的大脑,“全身插满了管子,动都不能动。”

对所有人来说,那都不是一个舒服的姿势,不过对于吴女士来说,那简直就是享受,毕竟在之前的5年里,她甚至都没法好好地躺在床上睡一个整觉。

气急、发闷,这是吴女士的生活常态,她只能用坐着的方式抵抗胸膛里那一股怎么也消不去的邪气。

而那个和她结婚40多年都没拌过嘴的老伴,在几年里瘦了50斤,他向吴女士隐瞒了每一次的病危通知。可自己身体的情况,吴女士最清楚不过了,“那段时间真是难熬啊。”吴女士甚至为自己准备好了寿衣,就等着生命的最后一天的到来。

只有心脏移植,是吴女士继续活下去的唯一办法。

2012年6月12日中午,吴女士和老伴徐大伯在家里吃午饭,吴女士吃一口歇一会儿,徐大伯也是眉头紧缩着,一点一点喂给她吃。

饭吃到一半,徐大伯的手机响了,电话那头是浙大一院心胸外科的医生,“别吃饭了,赶紧过来,有人捐献了心脏,手术很快就可以做了。”

“他电话还没打完,我就知道是好消息。”吴女士说,她看着笑容一下子铺满了老伴的整张脸,褶子里满是开心的味道。

吴女士躺在手术室,小姑娘在隔壁。一堵墙,分隔两位素昧平生的人,也隔开了两个世界:一边要承受年轻生命离去的痛苦,另一边则期待着生命重现的奇迹。

手术从晚上9点一直进行到第二天凌晨两点,那颗跳动着的鲜活的心脏,从一个躯体离去,点亮了另一个躯体。

“没有感觉,什么感觉都没有。”吴女士说,当她从麻醉药效中清醒过来之后,她躺在病床上瞪着眼睛直盯着天花板,努力感受着胸膛的跳动,可她没有听到过去5年里那种沉重的拖沓感,她什么都没感受到,而这已经足够让她安心。

吴女士能开口说话的时候,就催着家里人替她写一封感谢信。也是从那个时候开始,吴女士就打听起捐献者是谁了。

根据规定,医生们不能透露这些信息,吴女士想着办法问其他医生,“昨天推到那个手术室的病人你看见过没有,是男的是女的?”

老伴徐大伯也没闲着,他给浙江省红十字会拨了电话,“最近捐献器官的都是些什么人?有没有哪个人捐了心脏的?”

经过各种渠道,他们能掌握的信息只有一个——对方是一个年轻姑娘。

姑娘长得怎么样?吴女士自己在脑子里为她构建起了模样,“皮肤白白的,肯定很好看,因为她善良,心地好,肯定很好看的。”

这次手术,在吴女士的胸前留下了一条长长的疤痕,从胸部一直到肚脐眼上方,每次洗澡的时候,这条疤痕都在提醒着她正经历着第二次生命,“我不止是我一个人过生活,我也是替她过生活。”

每年清明节,一大早,吴女士就和老伴到家旁边的寺庙里,求一帖《大悲咒》,点燃经书,边烧边在心里和小姑娘对话,“你在那边要平平安安啊,我在这里会替你健健康康活下去的。”

手术后到今年,已经过了4 个清明节,可吴女士总觉得还少了些什么,“我不知道她的名字,不知道她长什么样,我的话她能不能收到啊?”未了,吴女士补充道,“就像你们寄快递,没有收件人,收不到的吧。”

这一次,她找到浙江省红十字会和钱江晚报,希望用更特别的方式表达她的感情,“我也不能和她家里人见面,就用这颗心脏的声音和图像告诉他们吧,她们的女儿在我这里过得好好的。”

上周日上午,在浙大一院,吴女士接受了心脏B超和心电图的检查,在做心脏B超时,吴女士带着浙江省红十字会工作人员的手机,打开了录音功能,放在自己的左胸口,在20秒的时间里,她的心跳了40下,走出了心超室,她听了一遍重放,“好像跳得有点快。”她有些不好意思,“可能是有点紧张了,要送它回娘家了。”

接着是心电图的检查,在出具的报告上显示着“正常心电图”,这让她又放心了,“说明没问题,我确实把它照顾得不错。”

接下来,浙江省红十字会的工作人员,将把这段录音以及心电图转交到那位小姑娘的家人手里。

“你还有什么想对她家里人说的吗?”钱江晚报记者问道。

“谢谢你们生了这么伟大的女儿,做了这么伟大的决定。”吴女士说。

(本文原题为《听,这心跳的声音,是你的,也是我的》)

来源:澎湃新闻

©2014-2025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