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市首份!浦东上南中学推出网络欺凌预防指南
网络配图
社交网站上随意发布侮辱性词汇攻击他人,捏造事实抹黑同龄人……这些成年人的网络暴力行为其实也在侵害着青少年,而且更易被忽视。昨天,浦东上南中学编撰的上海首份中学生《网络欺凌预防指南》新鲜出炉,专门针对“网一代”青少年在网络欺凌中如何甄别和自我防范。与此同时,这份折页也将作为学校“家校互动”的一部分,覆盖家长网络欺凌盲区。
网络欺凌隐蔽性更强
今年1月23日的第3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6年12月,我国青少年网民也就是19岁以下的网民,已经达到1.7亿,约占全体网民的23.4%。未成年人首次接触网络的年龄也越来越提前,北京、上海、浙江、广东等8个省、直辖市的调研结果显示,这些地区的未成年人,首次触网最集中年龄段,已经由15岁降到了10岁,占46.8%。未成年人网民低龄化和普及化,也让网络安全成为一大隐忧。
近几年,国内外中小学校园中发生校园网络欺凌的事件时有发生,且比校园欺凌更为隐蔽。几年前,备受受湿疹和抑郁困扰的英国少女汉娜·史密斯就曾遭到网友“丑女”、“喝漂白水吧”等恶毒评论和谩骂而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在我们学校,也曾发生过类似的学生间在网上谩骂、诅咒、人身攻击等网络欺凌个案,给学校、老师、学生和家长带来烦恼。因此,才有了制作这份指南的想法。”指南主要撰写人、上南中学学生处主任张正国说。
随意改图也是种欺凌
“青少年处于生理和心理的发育期,心智还不健全,但模仿能力和好奇心却很强。在网络这个相对自由的空间里,容易言行过激。加上由于网络身份的虚拟性,不少人认为不必对自己的网上言论负责,从而令‘网络欺凌’现象更加严重。与传统的校园欺凌和校园暴力相比,网络欺凌造成的心理伤害可能也更大。”张正国说,网络欺凌不仅仅是诽谤、造谣等言语暴力,传播和受害孩子相关的图像、音视频等都会带来伤害。“还有些人会将他人的容貌移花接木到他人相片中,或者在这些相片旁加上不恰当的文字。或许他认为这只是一种恶搞,但一旦在网络中广泛传播,其实就是一种欺凌。”
近期,上南中学的“网络欺凌”心理课程也会相应推出,并组织各班开展主题班会和专题讲座。张正国说,学生们首先要学会自我保护,比如不轻易在网络上泄漏私人信息,如果遇到网络欺凌事件,不要以暴制暴,但也不要沉默,可以向成年人寻求帮助。
家长要当网络“安全卫士”
由于网络欺凌行为多数发生在校园外,因此,家长要当好孩子的网络“安全卫士”。张正国建议:“学校通常对网络的使用较为严格,但家庭中互联网较为便捷,家长要监督青少年在家上网的动态,比如经常浏览的网站、上网时间、上网聊天的对象,留意子女情绪、行为或身体方面有否出现异常情况,更要多了解孩子校园生活及交友情况。”
今年年初,国务院法制办公布的《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送审稿)》也特别将未成年人网络欺凌的内容纳入其中,条例规定实施网络欺凌并构成犯罪的,将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张正国说,家长无论发现孩子是施暴者还是受害者,都有必要及时联系心理专家或老师进行必要的心理疏导,并通过多方沟通来调节孩子间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