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浦:“家门口的河我们自己管”

2017-04-12信息快讯网

 

青浦:“家门口的河我们自己管”-信息快讯网

昨天,青浦区赵巷镇伍家埭清洁工正在巡视河面进行保洁。本报记者赵立荣摄

每天早上7点,青浦区赵巷镇中步村12组村民组长王炳林都要出门,沿着家门口的千步泾河去巡视一番。去年7月起,中步村以“村民自治”方式,尝试建立起一支专门管理河道的“河道长”队伍,在优秀党员和村民组长中,挑选具有丰富河道管理经验的人担任“村民河长”,58岁的王炳林被大伙推选上任。如今,每天早晚两次“巡河”,成了老王雷打不动的职责。

“村民河长”分片包干治河道

中步村村支书邵红光向记者介绍,由于地处城郊结合部,中步村过去也是“五违”重灾区,脏乱差现象严重。但是,这几年的“美丽乡村”建设和“补短板”行动,让村里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去年以来,全村449户、4.5万平方米违法建筑全部被拆除,成为全镇农户违建“归零”第一村。全村共有16条、总长13公里大小河道,经过河道疏拓、建设码头、护岸工程、步道绿化美化等一系列修整,河道黑臭问题得到有效治理,基本恢复了以往的模样。

为了把“美”留住,村里建立和落实了卫生保洁、绿化养护、设施维护等长效管理机制。先是成立了一支由村民组成的河道保洁队伍,对河道进行日常保洁和养护。去年7月起,中步村在全镇率先试点,民主推选了两位在村民中有一定威望、责任心强的“村民河长”,分片包干全村河道维护。王炳林就是其中一位。

中步村的“村民河长”,是青浦区在“三级河长制”之外实行的“村民自治”新尝试。为早日消除河道黑臭,该区建立起区、镇、村三级河长责任体系,明确职责,强化整治和督察力度,收效显著。但在日常的长效管理上,“编外”的“村民河长”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是“三级河长制”的有效补充。这种“自己家园自己管”的模式,调动了村民维护自己美好家园的积极性,使得河道维护的日常问题如乱扔垃圾、浮萍水葫芦爆发、河岸维护等,时刻有人盯着,一些小问题第一时间不出村就能马上得到解决。

目前,赵巷镇八个村中已有四个试点推行了“村民河长”制,从试点效果看,对河道整治后的日常维护非常有实效。据悉,青浦区正在总结经验,将于三季度启动河道日常管护三种模式试点,建立完善河长制的管理体制和运作机制。

老党员当志愿者“发挥余热”

除了“村民河长”之外,青浦区治水还充分发挥志愿者的作用,朱家角镇张马村的“老党员志愿者”队伍就是一个例子。

这支志愿者队伍由11名村里的老党员组成,他们都曾担任过村干部,平均年龄71岁,最大的80岁,最小的65岁,但身体都很好,乐于“发挥余热”。组织者孙耀佐今年73岁,曾担任过八年张马村村支书。2015年他发起组建村里的“党建服务站”,村里的老党员老干部纷纷自愿参与到这项创新社会治理工作中,而其中最重要的志愿工作就是协助开展“美丽乡村”建设和河道整治。

据老孙介绍,因为“老党员志愿者”都有丰富的农村基层工作经验,所以第一个任务就是要做好党支部的参谋。同时,他们也是村里和村民沟通、做工作的好帮手。拆违和河道整治成为主要攻坚项目后,这支“老党员志愿者”队伍起到了重要作用。

张马村的河道两岸,原来有不少村民利用公共空间种蔬菜,整治后要全部种成绿化,有些村民就不乐意了。先是村民组长去做工作,讲不通。于是,“老党员志愿者”出马了。种蔬菜的村民也都是一些年纪比较大的村民,老支书、老村长去说说眼前小利和“美丽乡村”的前景,很快就讲通了。当然,以身作则是前提,老孙说:“我首先就是先说服自己的老太婆不要再在河坡上种菜了,整治河道,老党员要带头。”

如今在张马村,每天上午8点到10点半,总有两名“老党员志愿者”轮流值班接访,负责沟通村务。下午,“老党员”则要沿着河边走走,担任河道整治的义务监督员,看看有什么问题,及时通过网格化机制向相应部门通报。孙耀佐说:“我家所在的第七村民小组有3条河道,虽然我不是河长,但家门口的河,我也不能不管。”

©2014-2025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