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十,真金还是虚火?
■报记者 徐晶卉
网约车和共享单车的相继爆发,已经把共享经济带入快车道。共享雨伞、共享衣橱、共享篮球,共享充电宝……市场上做什么的都有。
以当下最火热的共享充电宝为例,从今年4月开始,该行业在40天内一共发生了11笔融资,多达35家机构入驻,融资金额高达12亿元。有意思的是,对于这个行业的前景,业内有截然不同的两种意见,腾讯马化腾、聚美优品陈欧都是支持者,反过来,王思聪则发朋友圈表示不看好。
套上共享的概念,披上共享的“外衣”,就真的是共享经济了吗? 恐怕不尽然,这些令人眼花缭乱的“共享+”,究竟是共享、分享、还是租赁经济,恐怕连很多从业者也傻傻分不清楚,更别提看懂背后的商业本质了。本期的—复旦管理学家圆桌谈就来聊聊这个话题:共享+,真金还是虚火?
套着共享“外衣”的不一定是共享经济,可能只是“租赁经济”
记者:能否给现在的共享经济做个分类?
周璐:这一两年,我看了很多跟共享有关的项目,大概可以分为十大类。
第一,共享交通,包括共享租车、共享驾乘、共享自行车、共享车位。第二,共享空间,包括共享住宿空间、共享宠物空间,还有现下热门的共享办公场所空间。第三,共享金融,比较热的P2P、众筹都属于这一类。第四,共享美食,以达到交流的目的。第五,共享医疗健康,比如医生可以在平台上分享,现在也叫轻问诊。第六,共享公共资源,比如Wifi热点,国外的太阳能分享等。第七,共享知识教育。第八,共享任务服务模式,比如家里需要人帮忙,需要专家,找有一技之长的人来帮忙。第九,共享物品,包括数据分享,服装分享等。第十,共享消费电子。
综上所述,这里面主要又分成两类,一类是平台型,通过一个平台来分享大家的产品。还有一种属于租赁模式,即通过一种手段,把东西租出去,主要是通过资金沉淀来达到商业目的。我觉得后者属于闲散资源再分配,更加具有共享概念。
记者:共享经济中出现的不同模式,所对应的商业逻辑是否也不同?
卢向华:共享经济究竟是什么? 我们最早认为是对接 P2P(persontoperson),是基于平台型的闲散运营方式,比如爱彼迎 (airbnb)、滴滴出行属于典型的平台运营型。我的观点一直认为,P2P对接型共享经济是真正的共享经济,但是这种真正的共享经济不能成为主流商业经济。
最近一段时间,租赁型的共享经济被炒得很热,大家把共享经济的概念给转偏了。但恰恰是这种以自营型或者B2C为主的共享经济有可能成为主流共享经济。
原因其实很简单,P2P共享经济存在很多障碍,比如供需的对接能否达到规模临界点、这一端个人对另一端个人的信任问题,产品与服务质量的保障等,使得供与求之间对接的效率非常有限,从而约束这个市场的大小。
另一方面,P2P共享平台的优势在于其供给主要是闲置产能,回报收益期望值低,对需求方带来极大的吸引力,因此P2P平台初期可以与传统组织和公司去竞争。但随着闲置产能非闲置化,例如滴滴出行后来雇用专职司机,回报要求高了,平台变成了与专业公司去竞争。在这种情况下,所谓的P2P共享平台已经变味了,变成半专业公司跟专业公司竞争。这种局面是没有竞争优势的,专业公司能保证服务质量、保证售后,肯定比半专业公司要强得多,因此也会使得P2P无法成为主流。
我认为,P2P共享平台只能成为主流经济的补充,只能满足一些个性化的、非常规需求。比如阿里巴巴的“到位”,概念是“看我坐标的人,能否满足我”。如果现在需要一个人陪打羽毛球,旁边的人通过“到位”可以获知需求并且进行供求匹配,这就是一种典型的P2P对接平台,它的使用率并不高,发布的需求都是非主流的需求。这种非主流的需求会占到整个生活的多少? 非常少。而且要想把这些非主流需求和非主流供应对接起来非常困难,使得到位P2P共享对接平台始终成不了主流。
田林:我对共享经济有过一段研究,任何一个模式的出现只有戳中社会的痛点,才会发展得快。我认为共享经济解决了两个痛点。第一,产品稀缺性。第二,产品共享收益。产品稀缺性意味着有需求,而产品共享收益会产生供给。两个特点不一样,导致采取的商业模式会不一样。
举个例子,像OFO、摩拜就具有产品稀缺性,当然这不是指社会上自行车的数量不够,而是指消费者在需要自行车的时候可能找不到,OFO和摩拜从聚焦产品稀缺性角度提供产品,让消费者随时随地可以用。而从产品共享收益的角度,如果号召人们把自己的自行车借给别人,每次收入一块钱,很多人一定不愿意借,所以,OFO、摩拜选择自己提供产品,采用B2C模式。但是网约车 (如滴滴、Uber) 不同,可能单笔收入就有几十块钱的收益,所以可以采用P2P的共享模式,一边有人提供需求,一边有人愿意为商业模式提供供给。
记者:现在我们讨论的“共享经济”,是真的共享经济吗?有很多人反驳认为这不叫共享,这叫分享,还有人认为这明明就是租赁+互联网,而且它解决一部分人“最后一公里”问题时,也占用 了一部分公共资源,这真的是共享吗?
徐以汎:闲散资源的对接属于共享经济,B2C的方式更加偏重租赁+互联网。
从最根本的角度来说,原来的模式是强调人们的拥有权,现在人们觉得不需要拥有它或花很大成本购买,具有使用权就可以了,产权这种形式的变化过程,会出现相应的经济模式。
最关键的是,这种经济模式出现以后应该怎么规范化管理,不是去占有它,而是拥有使用权,从经济角度上来说更加好,大大提高了使用效率,我们现在推崇绿色经济,地球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后资源有限,大家省一点,更加符合现在这样一种逻辑。
卢向华:虽然说现在很多B2C的共享是租赁+互联网,但是有新的变化,供应端把闲散低频资源变成高频有效可利用的资源,是点石成金,而需求端是“激发需求,无中生有”,产生了一些本来没有的需求,比如没有共享雨伞的时候,下个小雨我就不打伞了,现在有这些闲散资源给我,我的需求被激发出来了,这些新需求出现,市场容量会变大。资源在更大范围内流动,就是整个社会经济资源再分配,而且是一种优化的资源分配。
当然,一旦涉及到公共交通,变成了公共服务,就会出现占用公共资源的问题。一方面,占用一定的公共资源合情合理。另一方面,也需要反思,如今给市民带来的公共服务是不是已经抵消了对公共资源的占用。
共享经济存在虚火,是绝对的还是相对的?
记者:共享经济为什么会从这几年开始火爆?
徐以汎:共享经济的出现是一个时代的产物,代表着这个时代的特征。很多年前共享经济就有苗头出现了,但是没有火起来,没有像今天这么普遍,可以说,这是社会发展到当前阶段,生产力发展到当前阶段,技术手段发展到当前阶段,或者人们的观念意识进入了新的阶段,才会使得它流行起来。任何事情的出现都有正面因素推动,否则不可能快速被大家接受。
记者:共享充电宝是“当红辣子鸡”,作为创业者,你是怎么考虑的?
胡燕华:我们最早是以租赁的模式来做共享充电宝,并不是以共享的模式做。我是从游戏圈子出来创业的,目前很多手游玩家都是手机重度使用者,一盘手游能玩5-6小时,但是手机电量不够用,所以会看到火车站、汽车站、机场等公共场所中,很多人蹲在角落里插线充电。
针对这个痛点,我们2015年就启动了项目。当时我们做了一些测试,先去了一个动漫展,自己花钱买了30个充电宝,9点开展时摆摊,12点之前已经全部租完了,可想而知,充电宝市场非常大。
充电宝不是刚需,用户并不是发现手机电量到零才会使用这个服务,目前用户手机电量在50%以下就有充电需求。项目启动后,我们找到了wifi万能钥匙的陈大年,他是做有网的项目,我们这个项目有电,组合 起 来 就 是“电+网”,我们也由此拿到了第一笔天使投资。
记者: 目 前“共享+”什么都有,共享玩具、共享电单车、共享充电宝、共享雨伞、共享衣橱、共享篮球……在大家心目中最可能成功的项目是哪一个,最不可能成功的项目是哪一个?
卢向华:不管哪个模式,企业能否活下去,要看市场有多少容量来容纳这些企业。例如,共享充电宝的现有需求,究竟适合多少家公司存活,现在还在探索的过程中。P2P型的共享经济也是如此,看用户的需求有多少可以有效匹配,决定了这些平台是否可以存活。
一方面,用户需求决定能做多大,另一方面,运营则决定能走多远。B2C类型的共享和P2P类型的共享,运营重点不一样。对于B2C类型的共享,需要考虑物品本身的折旧,以及获取客户的运营成本,这决定商业模式在多久内可以获得盈利,是正常公司运作的考量。而平台型企业的运营重点在于怎样来对接,怎样在有限的范围内来匹配供需关系,强调平台协调能力,以及抽佣能力。
周璐:如果是平台型共享经济。我比较看好金融领域,每个人都有闲置资金,企业发展又需要大量资金,这块需求量大、生命力旺盛,是一个比较有发展前途的领域,但也容易与政策法规形成冲突。
对于B2C租赁型共享经济,关键在于毛利率,如果毛利在20%以下,就需要靠融资,一轮轮能否接下去,能持续多久,如果变成老大或规模足够大了,说不定就成功了。
记者:共享经济这把火是真的,但虚火也肯定有,虚火究竟出在哪里?
田林:虚火可能是资本对于逐利的反应。哪些是实火,哪些是虚火,从理论角度来分析,需要看产品有多么稀缺,市场未开发或者可激发的需求有多大。如果产品原本的稀缺性很大,实火成分就会高,如果产品本身原来稀缺性很低,虚火或许会比较旺。
胡燕华:实火还是虚火是相对的。是不是虚火来自于用户习惯。就以充电宝来说,我身边有两个充电宝,但平时不愿意给充电宝充电,除非出行才会,未来用户养成习惯后,不会买充电宝充电,到任何场所知道有充电宝直接租就可以了。增加了供给,消费者需求会被激发出来。
记者:共享概念的项目在投资领域里的爆发越来越快。共享经济的始祖Uber从天使轮融资到D轮融资花了4年,国内的滴滴出行从天使轮到F轮融资,也花了四年。但是摩拜和OFO都只用了一年半时间,就分别完成了6轮融资。如今共享充电宝,40天出现11笔融资,涉及12亿元,资本对于共享+的项目来说,究竟是慧眼识真金还是助长了虚火?
胡燕华:我们有算过一笔账,做一台设备200天能够回本,资本没有进来前,这块项目可以一个个城市复制,但是资本进来了,导致打磨的时间缩短,要先把项目入口占掉。
我们虽然起了个大早,但是想得比较多,比如这个东西做出来用户是否喜欢,能不能做得更简单一点,用户更容易上手些,因此现在反而比一些同行的进度落后,他们融资速度确实很快,我们也没办法,他们快,我们也只能快,我们的产品原本想花一年时间来做,现在只能花半年、甚至三个月就要做出来。
卢向华:现在的共享租赁+项目不需要像最早滴滴出行那么大的资本投入来启动大规模的网络效应,后期的共享租赁项目,都是相对价值小的产品,项目资本要求少,而且一开始这些模式的现金流就是正的,现在资本的进入主要是希望把规模化的过程加快加,来提高投资回报率。我觉得这些资本的进入会加快市场竞争与淘汰的速度,换句话说就是加快了识别真金的速度。
徐以汎:资本都是为了逐利的,觉得投进去有回报,有回报一定愿意投资。另外,从经营者来说,共享经济往往应该具有规模效应,一旦模式成立产生回报,就面临占领市场的问题,从他们的角度一定希望引入资本。现在有声有色、比较大型的共享经济企业都是这样,不断地扩大规模,不断地进行宣传,不断地进行商业投入,就是为了增加影响力。
创业者别被劣币驱逐,传统企业的思维更要变
记者:经得起时间考验,可以五年、十年长时间运营的共享经济,对于企业来说应该具备怎样的品质和素质?
田林:在共享经济中,最难的问题是道德困境问题,由于产品不属于用户,人们使用时难免随心所欲,同时产品使用频次的提高,导致损坏率会比较高。企业持续五年、十年最大的成本可能是后期的维护成本,所以需要把维护成本降低,设计产品时注意可靠性和耐用性。此外还要注意产品质量与防盗之间的平衡,像摩拜 的第一款车成本3000多元,各种特别设计,基本不需要维修,可大幅减少维修成本,但被盗的比例也更高。所以长期来看,既要考虑产品的使用与维护问题,又要注意应对各种各样道德风险带来的损失。
卢向华:对于共享经济来讲,一个企业能做多久需要看两点,第一,市场需求可以持续多久。第二,竞争壁垒是否搭建得足够高,竞争对手能不能把你吃掉。
对于不同的“共享+租赁”的创业,可以去考虑几个问题。首先,对于这一类产品,是否租比买更划算。其次,信息撮合是否在用户消费过程中非常重要。比如共享单车,信息撮合就很重要,哪里的自行车可以用,信息量越多,人们越可能使用。再次,看它是否需要规模经济,充电宝共享所需要的规模就要小于单车,共享单车的规模越大,单车的价值越大,但充电宝通常都只在一个商圈内流通,需要的规模就小很多。这三点决定了共享的需求有多大,可以跟竞争对手分享多大的市场,也决定了到底能够做到最大。
记者:业界一直有种担心,在包裹着“共享”的糖衣炮弹中,在IT工具日渐普及和免费化的今天,缺乏核心内容和科技创新的模式创新已经险象环生,不关注技术只关注市场,共享市场会不会更容易劣币驱逐良币?
徐以汎:成功的商业含有多种因素,既有资金的因素,也有技术的因素,还有管理的因素,营销的因素,多重综合因素决定一个商业模式是否成功。
市场经济就是大家竞争,谁都可能进来,谁都可能被淘汰,不是技术好或者人脉好就能有特权。就拿OFO和摩拜来比较,OFO肯定有不好的一方面,过去这个车没有定位,随便扔,破坏市容市貌,大家都挺烦。在这个过程中,政府要制定一个合理化的标准,要做市场准入的标准,将行业规范起来,一视同仁。现在共享经济之所以崛起,肯定有它的优势,政府所做的应该是正确引导,制定一个公平没有歧视性的市场规则,这也是政府的责任和职责所在。
周璐:现在共享经济做成租赁模式,要讲究速度,技术壁垒一定不会太高。相对容易生产的产品,规模能够上得快。技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让位于市场。
卢向华:由于中国最近发展阶段的特点是竞争以快为第一目标,快才能赢得先机,技术领先在工业时代可以有很强的竞争优势,但在互联网时代,却不是领先的充要条件。这样的时代竞争特点使得创业团队打造技术时间变少了。
但光有钱也是不行的,我相信风投在投资时,不会完全只考虑商业模式,任何商业模式背后要有一定技术支持,如果技术这块的反应能力和支撑能力不能适应商业模式的运行,我觉得这个公司做不久。淘宝最早以模式取胜,用免费的模式打败了eBay,反过来,淘宝技术就比eBay差吗?
今天的互联网行业,技术创新更多以用户需求为导向,不是以科技本身为导向,这样的方式比较适合于当前的特征,但“快竞争”的企业能否基业长青,我现在还不知道。但短期这些企业只能这么做,否则短期都活不下去,只有先活下来才能考虑怎么做长期技术储备和技术投入,让企业在未来10年、20年更有竞争力,这也是企业和资本市场一种无奈的选择。
记者:从大趋势上,有人认为,共享经 济未来会改变80%的行业,传统企业怎么改、怎么变,才能解除共享经济对传统企业的“魔咒”呢?
徐以汎:前几天,上海凤凰集团发布公告,其子公司上海凤凰自行车与共享单车品牌OFO签约,初步约定未来一年至少给予500万辆的自行车订单,其中100万辆将用于投放海外市场。从某种角度来说,凤凰车也是不得不合作,凤凰车原来有那么多款式、有悠久的历史,但生产的自行车卖不出去,现在标准化、统一化生产了,产能也上来了。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案例,共享经济在颠覆的同时,往往也能带动一个产业,这就是它的魅力所在。至于最终怎样还要时间考验,适者生存,不适合就被淘汰。
对于传统企业来说,我认为顺其自然比较好,很多行业在原来的需求模式下经营很困难,不妨开动脑筋,身处信息时代,如何与信息时代结合起来,考虑信息时代消费需求是什么,这是最重要的。
胡燕华:这种改变已经发生了,如今在共享充电宝行业的许多企业,原本都是生产充电宝的企业,现在思路变了点,不卖充电宝,选择出租,就把企业盘活了,资金也大量涌入了企业。当时陈欧就去深圳考察充电宝的供应链产能,考察了三次后决定买下街电60%的股份。
卢向华:我也举一个例子,爱彼迎(Airbnb)毫无疑问对传统宾馆行业带来了很大冲击,面对冲击,传统的四五星级宾馆怎么办? 尽管爱彼迎对他们的客流量产生负面影响,但事实证明,对于他们改变自己的差异化策略呈正面的影响。原来的在位者不得不去思考怎样更好地满足差异化需求,所以现在四五星级宾馆特别强调安全功能、保障功能,这样慢慢延续下去之后,大家会发现一个人的需求被分解成很多份,由不同的供给者满足需求,长期来看会使得产业结构更加合理。
田林:分享经济一定会对传统企业有很大影响。比如OFO、摩拜的出现一定会对自行车生产企业产生影响;汽车的共享一定会对宝马、奔驰、通用有影响。数据显示,优步出现之后,极大影响了汽车企业销量,其中影响最大的是低端汽车,销量降低了很多,但有意思的是,高端汽车的销量反而有上升。
我认为,传统企业有两条路可以走。第一,进入分享经济市场,像通用、奔驰都成为了分享经济生态圈的一员。第二,做产品升级。共享经济都是为了满足功能性需求,当需求被满足后,人们更需要个性化的产品,产生产品质量或身份上的更高需求。
仍然以共享单车举例。以前用户买自行车可能只是为了骑车这个功能,现在这个功能已经被满足,用户再买自行车,就一定会考虑更加酷炫、能带来其他价值或感受的自行车。传统自行车企业的转型,要么进入分享经济市场,要么对自己的产品进行更新换代,生产出不一样的产品。
本版制图陈韶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