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医的信仰之美,在前场在平常在岁月深长

2017-05-28信息快讯网

中国大医的信仰之美,在前场在平常在岁月深长-信息快讯网

吴孟超在传记片《我是医生》研讨会现场。(上影集团供图)

■报首席记者 王彦

电影《我是医生》的最后,字幕排山倒海般涌上,眼眶一下热了。字幕里冷静叙述的,是吴孟超院士的编年纪:1922年出生……1956年参军、入党,选定肝胆外科为发展方向……1974年建立我国第一个肝胆外科……2006年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截至2016年,主刀逾15000台……此前100分钟的正片像深沉的海,不见惊涛骇浪,却有静水流深,到最后积蓄起磅礴之力。

这就是为什么,当95岁高龄的“中国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在千字篇幅的感言中重申“为国家、为人民、为党”,“我坚持做共产党员,坚持做军人,坚持做医生”,在场人的心都被结结实实填满了,感动了———这位行医近70载的国之大医,他所有的信仰之美,充溢在国际医学的研究前场、生而为人的平凡现场,更在中国医学薪火相传的岁月深长中。

昨天,由上影集团出品的传记片《我是医生》举行研讨会。学者们一致认为,《我是医生》给主旋律英模人物传记片赋予了崭新的叙事手法,直击人心。

站在国际医学学科的前沿阵地,凸显国士风范

从割胶刀到手术刀,从幼时身体羸弱的读书郎到踏上报国之路的爱国华侨,吴孟超院士波澜壮阔的人生里,有太多动人心魄的场景。100分钟电影奏响的该是哪段华章? 出乎意料,影片没有沿用一般同类作品常见的宏大叙事。

著名评论家、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秘书长郦国义与影片 《我是医生》相逢前,他脑海里翻滚的是一段往事。那是10年前全国文代会期间的一个晚上,著名作家王宏甲向他介绍了正在撰写的吴孟超院士的传记,吴老的人生故事让他俩彻夜长谈难以入眠。会后,他特地邀请王宏甲来上海,为正在创作同样题材话剧的编创人员作介绍。而此次,郦国义看了电影《我是医生》,被这部具有创新意义的主旋律英模人物传记片触动了。他说:“当年让我热血沸腾的那些人生片段,影片没有正面展示,而是通过对主人公几组关系的刻画———医学和医

术,师生关系,医患关系和父女关系,让我们感受和领略了一位党员英模、一位卓越的医学科学家的国士风范!”

在郦国义看来,故事的主线首先便艺术性展示了主人公对医学和医术关系的科学战略眼光。“影片从头到尾都没有费力去表现他高超的手术技能,而突出了他不满足于15000台手术的成功而决心开拓基因免疫疗法的研究,在同世界同行的比拼中终于走在了世界肝癌治疗的领先地位。”他说,上影集团跟踪拍摄吴孟超的题材已有几十年,有多部纪录片问世,如今又有了故事片,“应该充分运用这些积蓄的素材和经验,创作拍摄一部电视连续剧,更丰富完整地展示吴孟超的人生和情怀,这是很有现实意义和历史价值的。”

上海电影评论学会会长朱枫认为,站在世界医学前沿的高度来映衬吴老的战略性专业眼光,这是影片的最大亮点,“他的目光不在于一时一地一个

人,而是世世代代的人,所谓‘济人’”。

以平实的生活场景,呈现医学大家非凡的亲情和魂魄

吴孟超对基因免疫疗法研究的执着,以及他在手术台上的风采,一一构成《我是医生》的动人处。

父亲在马来西亚过世时,吴孟超一个人在中国行医;妻子病逝时,他在抢救别的病人;大女儿肠癌肝转移亟需手术时,他不顾医界的常习,执意给女儿主刀。三段与亲人之间的故事,任意哪段都是极具张力的戏剧片段。“影片抛开生硬的催泪,没有生离死别的场景。多的却是父女之间玩个小魔术,师徒之间你一声‘老头’,我一句‘兔崽子’那样的生活场景。”上海戏剧学院院长黄昌勇说。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毛时安认为,影片把伟大灵魂引入生活场景的处理手法,让人物可信、可敬,是一种平易化的艺术手法。

吴孟超为女儿主刀“突破常规”,呈现

医学大家非凡的亲情和魂魄。主创的选择也颇具艺术胆识。由他拯救的病人何止千万,但影片里竟然没有一场完整的手术呈现出来。他与弟子赵一涛合力上台给5岁的女孩茜茜做肝脏移植手术,但因癌细胞转移,受体已无手术条件,这台手术并不成功。“但医学让人敬畏之处,有时就在于无数个‘不成功’推动着医学一步一步向前走。”复旦大学教授杨俊蕾直言吴老是“超人”,“影片无需用镜头直接陈述生死,但观众明白,即便是已经离开了世界的病人,他们的存在对于医学还在发挥着作用。”

杨俊蕾将这些故去的病例比喻为“回声”,相似地,电影《我是医生》本身也具有回响。影片的总监制、第二军医大学原副校长李捷玮披露往事,“我入学第一课就看了吴老的纪录片。一时间,同学们热血沸腾,十分向往去当外科医生。一部电影能给人带去多少震撼,影响多少学生,我亲身体会过,相信《我是医生》同样如此,能激发出薪火相传的力量。”

©2014-2024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