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届中国京剧艺术节闭幕,现代戏亮点频现
本届中国京剧艺术节闭幕式参演剧目《向农》剧照。吴小宝摄
5月29日晚,南京文化艺术中心,由江苏省演艺集团京剧院原创的现代戏《向农》,作为闭幕式演出倾情奉献,为第八届中国京剧艺术节画上圆满句号。本届京剧艺术节共有来自全国24个省区市、34个京剧表演团体上演了29台参演剧目、五台武戏折子戏专场和两台祝贺演出剧目。同时,各方也共同探索在新形势下如何做好弘扬国粹艺术、聚焦传承创新这篇大文章。
传统艺术要关注现实勇于创新
现代戏,是反映现实生活最直接最逼真的舞台艺术。京剧现代戏是中国戏曲进入当代社会生活的标志之一,如果有新意有深度有思想,能够深刻反映现实社会,无疑会赢得广大观众的认同和爱好。本届京剧艺术节最大的亮点是现代戏剧目创作硕果颇丰。29台参演剧目中,现代戏17部,占近六成。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薛若琳认为,本届京剧艺术节参演剧目中有六台当代现实题材剧目,在继承京剧艺术表演精粹的基础上,融入了鲜明的时代精神,为京剧发展赋予新的时代内涵。“京剧艺术的发展要跟上时代变化,经典的传统戏要保护好、传承好,同时也要关注现实、勇于创新,抓住当代观众的审美需求。”
京剧艺术节期间,主办方还举办了“京剧传承与创新研讨会”,与会专家围绕参演剧目的创新探索各抒己见,为京剧传承创新把脉支招。
京剧的传承创新首先应该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研讨会前一天,武汉京剧院创作的大型现代京剧《美丽人生》在保利大剧院上演。该剧改编自湖北作家方方的小说 《万箭穿心》,汉派京剧的唱腔,搭配充满流行元素的音乐和现代感十足的群舞,让不少戏迷称赞“有新意”,但也让很多听惯传统戏的观众有些不太适应。尽管台下有争议,但专家们还是对这部戏的创新探索给予了肯定。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仲呈祥表示,《美丽人生》从小说改编剧本时,在内容上进行了创造性转化,“原著小说和电影描写的都是一个女性的苦难人生,但这次搬上京剧舞台,为了让人们在苦难中看到光明的未来,剧名将《万箭穿心》改为《美丽人生》,女主角的名字也从‘李宝莉’改成了‘李美丽’。”整部戏因为这种转化充满了时代感和人生况味,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生活相协调。
江苏省戏剧家协会名誉主席汪人元指出,京剧传承创新的关键在于如何做好“传统文化样式的当代表达”。在题材选择上,要有反映时代的胸怀和眼光,捕捉和体味民众喜闻乐见的志趣和价值取向。不能把创作搞成自己的“圈内事”,满足于同行关注的“圈里热”。京剧工作者要重视对京剧艺术美学精神的尊崇,对传统程式技术继承、调度、出新,“让京剧现代戏真正成为对民众心灵的回应,让民众从京剧舞台上看到他们的生活镜像和生活延伸。”
承陈启新打造精品需要高水平人才
新编历史剧和整理改编传统戏的创作是国家繁荣戏曲、坚持“三并举”的重要内涵,也是让戏曲承载传统、打通当下的重要类型。新编历史剧需要在历史真实的基础上进行艺术想象,赋予时代感,解决“古为今用”的问题;整理改编传统戏则需要对传统剧目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使之更适应时代审美和时代精神。专家们指出,历史戏的创作,过去批判庸俗的戏说,当下则要警惕严肃的戏说。京剧创造永远需要、永远期待真正的历史剧。此届京剧节入选的14台新编历史剧和整理改编传统戏集中展示了近几年此类型戏曲创作的成果,无论是从题材的开拓上还是从京剧表演的传承上,都力图秉承弘扬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方向。
京剧是一门“非常讲究”的艺术,因为“太讲究”,所以才能成为国粹。努力打造精品,精心培育青年才俊;要克服当下“功力不足”和因为浮躁而“功夫下得也不足”的“两功不足”的现象。传统戏曲的传承与创新,一定要正确处理好剧种与剧目的关系、剧目与人才的关系。山东省戏剧家协会名誉主席陈鹏指出,京剧艺术好比一棵大树,剧种传承是根,人才是干,剧目是枝叶,不重视剧种传承,大树的根就会渐渐干枯。当下,京剧中很多优秀的传统在不可挽回地流失。武戏被称为“舞蹈的战争”,是京剧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戏曲表演艺术的宝贵财富,由于种种原因,武戏演员青黄不接,京剧武戏日渐萎缩,造成京剧艺术“文强武弱”的局面。本届京剧节设置五台武戏折子戏专场,集中演出22个武戏折子戏,就是展示武戏魅力、扶持濒危行当、振兴京剧武戏、促进武戏传承的有力举措。
中央戏剧学院教授宋震认为,京剧艺术要“承陈启新”,他建议以剧目建设、人才建设为抓手,建立一个传统保留名录体系。依据这个体系,对各院团进行最基本的评估,改变不少院团有形无质的状况。不要再纠结于生产关系的组织形式,要立足于解放艺术生产力,发挥改制院团与非改制院团、以及民营院团各自的优势。同样关注人才建设的上海京昆艺术发展咨询委员会主任马博敏指出,京剧人才存在尖子不尖、行当不全,流动不畅、重叠堆积浪费的问题,表演人才缺位与浪费并存,创作人才明显弱于表演人才。她建议开展调研试点,深化体制改革,充分调动教育、文化双重力量,按照京剧艺术规律培养人才,克服教育育人、文化用人的两张皮现象。
创作的高度决定了表演的高度,人才的质量决定了艺术的质量。将高水平人才建设落在实处,京剧的高水平传承创新一定能够实现从高原迈向高峰。 (本报南京5月29日专电)